餐廚垃圾分類實現智能化全覆蓋
鹽田喜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垃圾減量分類關乎生態文明建設大局,近年來鹽田區勇於創新,在垃圾減量分類和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方面不斷優化,今年以來更是積極探索垃圾「九分類」的精細化分類管理模式,藉助互聯網技術,實現率先創建「垃圾減量分類智能化分類收集全覆蓋先行示範區」的年度工作目標,并在全市率先建設垃圾減量分類全覆蓋智能化監管模式,所有涉及的人員、設施、設備、車輛等通過技術手段實施全過程監控、記錄、預警及動態監管,實現對前端分類、中端收運、末端處理全鏈條智能化監管。這一系列創新之舉形成了獨特的「鹽田模式」。記者近日從深圳市人居委獲悉,鹽田區餐廚垃圾(含廚餘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項目入選「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這是深圳自2001年至今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的六個項目之一。香港商報記者 林麗青 通訊員 歐陽洪
餐廚垃圾處理實現廢物再利用
脫水、分選、破碎、蒸煮、固液分離、二次分選,產出固形物后,通過發酵原料、攪拌、烘乾出料、生物降解,就能產出生物質燃料原料或用作肥料。在鹽田區餐廚廢弃物循環利用基地,記者實地了解了鹽田區餐廚廢弃物處理工藝過程。
基地內綠樹青蔥,花草茂盛,還有養魚的池塘。園區內分餐廚垃圾處理區、有害垃圾貯存區、大件木質垃圾粉碎區以及園林綠化垃圾堆放區。
在污水處理區,綠色的污水處理系統與路邊的綠化帶和小池塘為鄰,鹽田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餐廚垃圾后端處理產生的污水,將在這里實施净化和過濾,待水質達到排放標準后排到市政管網。在大件木質垃圾粉碎區,擺放著沙發床墊等大件廢弃家具,一些工人正在進行拆解作業。他們先清除大件家具表層的布料和里面的海綿等,再用錘子拆解木質架子。
在裝貨區,經過拆解的木質垃圾被綁扎在一起,大大縮小了裝車運輸體積。「原來處理木頭就是焚燒,現在會運往韶關發電廠,提高燃值。海綿則量化后進行再利用。」據介紹,鹽田每天收集的大件垃圾大約5到8噸,收集的玻璃每月7噸左右,由城管局委託的專業公司運作,分類后再重新利用。在玻璃回收堆放區,玻璃已經進行分類,有白色碎玻璃、黑色和綠色玻璃瓶子等,這樣經過分類處理,再賣給玻璃廠。在園林綠化垃圾堆放區,堆放著許多木頭和樹枝等,一台攪碎機正在進行粉碎作業。
在機器的前端,兩位工人正把鋸好的樹枝樹葉放到傳送帶上,這些樹枝樹葉到攪碎機后,經過破碎,從后端的「嘴里」突突地將已經粉碎的木屑「吐出」,兩位工人用鐵掀把噴出來的碎枝葉鏟到一邊。「現在是進行一級破碎,之后還要進行二級粉碎,成粉末后再添加餐廚垃圾降解料進行造粒,制成生物質顆粒用作鍋爐燃料。」一名工人說,鹽田每月收集的園林廢弃物大約100噸,經過處理產出的物質燃料,部分會運往北方取代普通煤炭燃燒,價格更便宜。在餐廚廢弃物降解處理區,這里是全封閉式,只留兩個透明的玻璃窗口供參觀。記者了解到,鹽田餐廚垃圾處理采用物理工藝,垃圾經物理壓榨、風乾固化等環節處理后,變為降解料和生物柴油,達到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目的。目前,該基地日平均處理餐廚垃圾60噸,經物理壓榨減量50%后進入高溫生物降解機,產生的有機廢水,在進行油水分離后,廢弃油脂進一步制成生物柴油。「這種油出來后,會加進去一些分解不出來的添加劑,這樣就和潲水油區分開來,可防止潲水油進入餐館。」
智能化分類收集實現全覆蓋
智能化的垃圾分類收集設備也進入了鹽田區的每個生活小區。這種設備最前端是一個稱重台和二維碼掃描區域,頂端還裝有攝像頭。不時有民眾提著一袋袋垃圾出來,放在稱重台上,掃描用戶卡上的二維碼,機器實現自動稱重,最后投放垃圾。
記者觀察到,在資源回收站的顯示屏下方,貼著廚餘垃圾分類登記投放的操作步驟說明。這些操作步驟一目了然,居民可一站式完成垃圾投放,同時可當即收到自己分類投放垃圾的數據信息和積分信息。記者近日跟隨深圳市人大代表到垃圾減量分類科普教育基地考察時了解到,鹽田區已開展智能化垃圾減量分類小區(城中村)共228個(今年新增185個),全區智能化分類收集覆蓋率達100%,生活垃圾減量分類達標小區創建率達100%。
「這台智能化分類設備功能比較強大,比如垃圾桶裝滿了還要往里倒或者亂倒垃圾等,系統都會報警,信號會即時傳輸到監控后台。」鹽田區城管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種智能化的垃圾分類設備采用廚餘、玻璃、塑料、織物、金屬、燈管、電池、藥品、紙類9分類,使居民參與分類投放時一目了然;現場智能設備有自動稱重、自動統計居民投放次數、自動登記居民投放物品品類、居民分類投放時間功能;自動采集并生成全部數據;智能設備現場采集的數據通過無線傳輸至系統平台,監管人員可隨時上網查詢當天數據信息。這樣一來,垃圾減量分類工作由人工定時登記管理轉變為全天候監控記錄的智能化分類管理模式。居民通過登錄、計重、積分的形式投放垃圾,采集的數據不僅成為居民兌換獎品的依據,還能推動形成大數據平台,可為源頭分類、中端收運、后端處理提供數字、圖像化的大數據支持。
「積分+碳幣」推廣垃圾減量分類
垃圾減量分類工作做得好不好,居民是否積極參與至關重要。今年以來,鹽田區采取專業公司主導、物業公司輔助、志願者參與的方式,每周六開展「資源回收日」活動,引導激勵物業小區、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統一收集和回收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居民可憑廢電池、廢織物、玻璃瓶等兌換抽紙、毛巾、香皂等家庭生活物品。
為了推廣低碳環保,鹽田還創造性地將垃圾減量分類納入「碳幣」體系中,對參與垃圾分類的民眾采取「積分+碳幣」的雙重激勵模式。目前,智能化垃圾分類投放后台已和鹽田區碳幣平台實現數據上的無縫對接,民眾每分類投放一次垃圾,便可同時獲得若干積分和碳幣。其中,累積的積分可按月兌換洗潔精、洗手液、垃圾袋、衛生紙等日常生活用品,碳幣可兌換成手機流量、手機話費、景區打折券及購書券等優惠。
「已有約40個小區居民的垃圾減量分類參與率超過50%,部分小區參與率超過60%。」記者從鹽田區城管局了解到,通過大規模鋪設智能回收站,同時輔以獎勵措施,很多民眾實現了「要我垃圾分類」到「我要垃圾分類」的轉變,并且漸漸地形成了一種習慣。以上東灣小區為例,這里居住著489戶人家,在未開展垃圾減量分類前,日均產生生活垃圾約1750公斤,開展智能化垃圾減量分類后,居民平均參與率已達60%,清運公司每天收運生活垃圾約1001公斤,垃圾減量約749公斤,小區垃圾減量率達42.8%……
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在垃圾減量分類的末端處理環節,鹽田區選擇轄區產生量較大的餐廚垃圾作為突破口,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采用一體化運營模式開展轄區餐廚廢弃物源頭預處理、環保收運和資源化利用工作,真正實現餐廚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提升垃圾終端資源化利用效率。
今年以來,鹽田區已簽訂餐廚垃圾收運合同725家,簽訂率達96.1%,同時將轄區農貿市場、部分超市、沿街水果門店的果蔬垃圾一并納入餐廚垃圾收運系統。截至10月底,鹽田區日處理餐廚垃圾固形物約60噸,油污水約10噸。除「社會化分類」回收各類高值可回收物外,鹽田區委託外包的「專業化分類」日均回收餐廚、廢舊家具、園林綠化、玻璃、有害等各類垃圾約達70多噸,轄區其他生活垃圾全部進入垃圾中轉站壓縮脫水后,剩餘約220噸運往鹽田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無害化處理,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為進一步提升鹽田區餐廚垃圾處理能力,鹽田區還積極探索重新選址建設餐廚廢弃物資源化利用環境園項目,項目設計日平均處理餐廚垃圾(含地溝油)為200噸,建成投產后可徹底處理鹽田區產生的餐廚垃圾(含地溝油)。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土地規劃調整、選址審批、設計招標等前期工作,正在開展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工程招標等工作,力爭尽快全部建成投入運營。
實現全鏈條智能化監管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了前端分類投放、中端分類運輸、末端分類處理等多個環節。完成垃圾分類只是第一步,分類的目的是把資源再回收利用。如何避免垃圾減量分類工作中出現「前端分類,后端大雜燴」的被動局面呢?除了全流程的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以及低值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等分類收運處理體系外,鹽田區最重要的是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垃圾減量分類全覆蓋智能化監管模式,提升了中端分類收集的成效。
「每台垃圾收運車都安裝了GPS,車偏離正常的行駛路線或者超過規定的工作時間,GPS都會報警。」區城管局垃圾減量分類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所有涉及垃圾分類全鏈條的人員、設施、設備、車輛等賦予數字信息,都采用視頻攝像、RFID射頻識別、GPS定位、4G無線傳輸、GIS地理信息系統及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實施全過程監控、記錄、預警、數據統計查詢以及動態監管,實現對前端分類、中端收運、末端處理全鏈條智能化監管,同時聘請第三方監管單位聯合各街道辦、特許經營公司等定期開展打擊非法收運處理餐廚垃圾和「地溝油」行為以及「百日行動」、「海鮮街專項整治」等餐廚專項整治行動,真正實現轄區餐廚垃圾收運處理人機監管相結合。
具體實施過程中,針對垃圾前端分類不夠精準的問題,鹽田區在全區18所垃圾轉運站配備了分類設施設備,實施二次回收織物、玻璃、紙張、有害、大件等垃圾分類。為防止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進入中轉站,各轉運站還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即時監控。同時,強制要求全區所有參與分類收運車輛安裝GPS定位并納入區過磅系統,收運的分類垃圾統一運至區循環基地,過磅登記后暫存在各自指定地點,通過初步分揀后,交由專業公司進行資源化利用,避免回流至生活垃圾焚燒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