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九州評彈

2017慈善那些事
2018年 01月 01日 00:00    香港商报
 

    「慈悲」的2017年已經離去,「善良」的2018年已然到來。回顧2017年的「慈善史」,還真是亂象叢生。8月份,媒體爭相報道的「一箱硬幣」,打著道德測試以及方便人們活動的慈善口號,背后卻是同一家公司的推波助瀾。9月份,朋友圈瞬間被「騰訊一元畫」刷屏,騰訊的本意是幫助智障人士,可畫的真實作者以及善款的最終去向著實存疑。12月份,「同一天生日」刷爆了朋友圈,一元即可資助與自己同月同日生的留守兒童,創意和用意都是好的,可為什麼選擇造假小朋友們的生日日期。

    筆者認為,2017年又是「互聯網+」茁壯成長的一年。慈善事業借著互聯網的春風一次又一次地刷爆了人們的朋友圈。「只要人人獻出一元錢,世界會很美好」的套路屢屢贏來了100000+的流量。可事后又總是留下事件造假、公司營銷以及善款去向不明等一地鸡毛。慈善容不得欺騙,慈善也應少一點套路。2017年慈善那些事,希望2018年不再發生。

    慈善容不得欺騙

    慈善的核心是「只要人人拿出一點點愛,世界將變得很美好」。有錢人或普通人根據自己的能力給與需要幫助的人一點幫助,這本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卻被有些公司或組織強行曲解成一次虛假的愛心、一場「曬愛心」的狂歡。

    每個人拿出象徵性的「一元錢」便可以在朋友圈里面曬出自己的愛心。部分公司或組織也正是利用了部分人的心里,偽造了受助群體的情况,助推了一場「假慈善」的進行。最后,受助群體是否得到了救助、慈善款的具體去向如何、是否有群體更需要幫助,這些問題沒有人能回答。

    慈善的核心是真實。2016年年底的「羅爾事件」,得白血病的女兒是真的,需要救助也是真的,但是隱瞞了房產和真實收入,拿了百萬的慈善款,羅爾最終落到了口誅筆伐的下場。為什麼?因為公眾受到了欺騙。互聯網能夠使信息傳播更快,人們參與慈善的方式也更便捷,也許部分組織和公司的本意的確是為了幫助困難群體。但是,他們為了讓傳播更迅速、故事更有感染力,不惜偽造了事實的本事,讓慈善變了質,這是公眾所不允許的,也違背了慈善的本心。

    2017年已經遠去,如何重塑2018年的互聯網慈善活動?筆者認為,首先是民政部門加大對「假慈善」的打擊力度,發現一起嚴打一起。其次,也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參與慈善的每個人要提高對慈善活動的鑒別力,沒有注明善款去向、非正規慈善機構組織的慈善活動一概不參加。不要小看那「一元錢」,它破壞的是整個社會的愛心。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