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珠三角百達通

意大利頂級陶瓷亮相深博
2018年 01月 03日 00:00    香港商报
 

    千年馬約里卡

    意大利頂級陶瓷亮相深博

    千年之前,當中國瓷器通過海路遠銷世界各地的時候,一種叫馬約里卡的陶藝在歐洲南部的城市意大利日趨成熟,閃耀輝煌。千年之后,一場來自意大利陶都法恩扎的頂級陶瓷盛宴登陸深圳博物館,其中還有藝術大師畢卡索手繪的瓷盤《折磨人的農牧神的臉》。在晶瑩剔透的玻璃展櫃中,一件件色彩斑斕、做工精細的陶瓷藝術品上,千年馬約里卡的陶藝故事緩緩展開。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土與火」的藝術輝煌

    精品展覽「千年馬約里卡:意大利法恩扎國際陶瓷博物館典藏」近日在深圳博物館隆重揭幕,意大利法恩扎國際陶瓷博物館館長克勞迪婭卡薩利、深圳博物館館長葉楊、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馬約里卡(Majolica)是對意大利錫釉陶的泛稱。羅馬帝國時期,埃及的鉛釉技術傳入意大利,并繼續生產直到錫釉技術傳入。錫釉陶的生產技術,是由中東經西班牙南部馬約里卡傳至意大利的。在意大利生產的錫釉陶稱馬約里卡。文藝復興時期,錫釉陶制造技術迅速在意大利傳開,首先到達法國,然后傳至德、荷、英及北歐國家。意大利錫釉陶的特點是,彩繪裝飾起初為多色彩繪,而后當光澤彩由西班牙傳入后則多采用光澤彩,使產品呈現金黃色。意大利錫釉陶器簡潔,頗適應畫家才能的發揮。

    這種錫釉陶器的特點是在鈣質粘土陶胎上,涂以白色錫釉,再用五彩繽紛的色彩描繪花紋,包括故事、植物、動物或風格奇异的作古比奧品、阿拉伯式圖案以及紋章圖案等。15世紀末16世紀初,法恩扎馬略爾卡陶器開始聞名世界。

    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為馬約里卡陶藝發展提供了重要創作源泉,以法恩扎為中心的陶藝工坊不斷探索創新,特別是近代以來知名藝術家相繼參與,最終成就了這種「土與火」的藝術地位和輝煌,使其薪火相傳,享譽世界陶瓷行業,被譽為歐洲的「景德鎮」。

    150件珍藏首跨重洋來華

    此次享有盛譽的意大利法恩扎國際博物館近150件珍藏首次跨躍重洋到了瓷器的故鄉--中國,并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展出。展覽分為馬約里卡的誕生和傳播、文藝復興時期馬約里卡的繁榮、東風西漸中馬約里卡的融合與創新、馬約里卡與藝術潮流的探索等四部分,不僅集中講述了意大利陶瓷的發生、傳承、創新和發展,以及其豐富的架構和多樣的藝術傾向,更為中意兩國文化交流和博物館間的合作續寫了新的篇章。

    此次展覽讓觀眾看到了意大利和中國陶瓷技術的互動影響,「讓人驚叹的是,最早因模仿中國唐朝白瓷而產生的錫釉陶技術,經過在中東和歐洲的千年傳承發展,最后經日本傳入中國,并在廣東潮州楓溪窯和山東淄博窯得以傳承發揚,真是技術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傳奇。」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說。

    據郭學雷介紹,中國和意大利同為世界文明古國,兩千多年前的古代絲綢之路架起了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作為奢侈品的中國瓷器自中晚唐以來便開始銷往中東地區,由於唐朝白瓷獲取不易,於是巴格達窯工開始用當地原料仿燒中國白瓷,直接導致了中東錫釉白陶的產生。后來錫釉技術從巴格達經西北非傳入西班牙,在13世紀傳入意大利,至16世紀在文藝復興的推動下,意大利錫釉陶更臻於完善,有「世界最美釉陶」之譽。期間,受中國陶瓷影響,意大利還制作出了唐韻十足的三彩陶,以及美第奇家族燒制出的青花瓷。20世紀20年代,錫釉陶技術經由日本傳入中國廣東潮州楓溪、山東淄博等地。潮州楓溪大窯五彩瓷制品色彩豔麗、擅長模印、雕塑等特點,明顯有意大利錫釉陶技術的遺痕。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