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美利大廈的前世今生 政府大樓變酒店重生
2018年 01月 08日 00:34    香港商报
 

    美利大廈的前世今生 政府大樓變酒店重生

    文物建築是歷史的獨特見證,它以自身的存在,靜默地訴說着對當地的情感。然而,社會高速發展,許多老建築難逃被拆卸的命運。位於香港心臟地帶的美利大廈,卻能逃此一劫,并「轉世重生」再現公眾眼前。今時今日的它,不再是昔日那幢最高的政府辦公大廈,而是以被活化成五星級酒店的身份重生。文:RuthChung

    1969年2月7日,美利大廈正式竣工揭幕,在香港這個小島城市悄然面世。它屹立於中環黃金地段紅棉路22號,在中銀大廈或花園道三號等高樓建築尚未落成時,這個看似一個白色大盒子的政府建築物,在那些年憑着二十七層的「身高」而傲視中環半山。

    實而不華的建築風格

    美利大廈由當時的政府工務局設計,展示出那年代流行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其方形而凹陷的鋸齒式窗戶,叫人一見難忘,為這座看來沉悶的建築添上特殊的視覺效果。窗戶與外牆形成45度斜角,全部南北座向,以牆身遮擋陽光,避免光線直接射進室內,具有降溫功能,屬本港罕見設計,這亦令美利大廈在1994年贏得「建築物能源效益獎」。

    美利大廈周邊被主要干道及道路圍繞,底層的圓拱形回廊,包圍着平台停車場的行車通道,通道又巧妙地與陡峭的紅棉路連接,道路與樓宇之間的優美線條互相勾勒出建築的簡約美,實而不華,使它在中環更具獨樹一幟的迷人風采。多年來,大廈曾傳出多個都市傳聞(詳見另文),成為市民茶餘飯后的話題,至今仍有不少市民透過互聯網追溯這座建築物的歷史軼聞。

    風波過后 轉世重生

    2012年,大廈內的政府部門陸續遷往添馬艦新政府總部及其他政府大樓,美利大廈人去樓空,徒剩下一個空心「軀殼」。政府認為美利大廈處於優越位置,毗鄰山頂纜車站及香港公園,且中環對高級酒店的龐大需求,大廈很有潜力改建成酒店,故在2012年被納入「保育中環」項目之一。如是者,項目在次年招標,盼覓得一個合適的「如意郎君」。經過四個月的招標期,最終由九龍倉旗下的海港企業擊敗其餘17個競爭者,以44億元「抱得美人歸」,租期為50年,中標價高出市場預期上限逾35%,創下當年政府歷來酒店地最貴的紀錄。擁有近半世紀歷史的美利大廈,將以五星級酒店The Murray的新面貌,重現香港市民眼前。

    不能被拆卸的歷史意義

    基於美利大廈的歷史意義,政府在推出用地時列出不少限制,務求令大廈做到真正的「活化」,條件包括不可拆卸重建、須保留外觀以至樹木等。新的主人翁亦不負眾望,既保留其歷史意義,又能在舊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所說的發展并不容易,因為要在既有的傳統建築物上做好保育工作,其實比重建一座新的建築物更困難。

    就以保育地盤範圍內一棵瀕死的古樹為例,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12月20日進行The Murray酒店落成揭匾儀式時,坦言這棵生長在大廈內停車場、列入古樹名冊內的樹木(學名「節果決明」),就曾經險些因為生長狀態不好而考慮砍掉,最終得以保存,讓這百年古樹成為酒店一大特色。原來,古樹能夠繼續活下來要歸功於林鄭,會德豐控股(私人)主席吳光正表示,林鄭曾力排眾議保存這棵古樹,拯救了它的生命,以后酒店會繼續好好保護它。

    1月15日再會市民

    大廈經4年翻新工程后,終在去年底竣工,并將於今年1月15日試業。市民可走進這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欣賞美利大廈原有的特色外牆和拱廊,以及酒店所加入的現代建築設計元素,如室內牆身及地面分別采用白色及黑色雲石,增加時尚感。酒店窗台設計則打破原本鋸齒形三角窗台的限制,采用對稱的正方形窗戶設計,加闊了窗口,令景觀更開揚,盡覽中環美景。昔日大廈后勤區及镕置空間,現已改建為酒店大堂,底層的停車場則變身為酒店前院。將來,酒店會提供藝術展覽場地,盼能開放更多文化交流平台。

    美利大廈過去是社會公僕工作的地方,如今已變成擁有336間客房及套房的酒店。美利大廈的成功轉型,標誌着活化保育項目的無限可能性,它以人們熟悉的面貌再現公眾眼前,讓市民相信,將來會有更多被活化的舊建築物,在香港遍地開花。

    都市傳聞 疑幻疑真

    美利大廈歷史近半世紀,而且作為政府總部,更添幾分神秘色彩,難免會生出不少都市傳說。這些軼聞,都為這幢嚴肅且高高在上的政府建築物,增加了「貼地」的趣味色彩,難怪在七、八十年代成為市民熱烈討論的話題。

    在上世紀70年代,作為政府辦公室的美利大廈傳出鬧鬼疑雲,惹得公務員惶惶不安。有職員指曾看見「無頭人影」,又有指當時位於大廈內的運輸署辦公室常傳出奇怪的打字機聲響,甚至一夜間所有打字機全部被搬到地上,更有傳外籍官員被嚇暈倒地。當年有傳媒查詢相關傳聞,運輸署發言人的回應是「無證據顯示有鬼,但亦無證據顯示無鬼。」即使如此,但為求令職員安心,運輸署署長曾請來百餘名高僧舉行法會,化解大廈內幽魂怨氣,政府部門有相關舉動,實屬罕見,當年不少報章均有報道此事。

    改建后的酒店一方指稱,沒有特別為這些都市傳說而做任何事,而且整座大廈已經翻新,大堂樓底高了,引入充足自然光,比昔日美利大廈光猛得多。都市傳聞,大多疑幻疑真,相信這些都不會影響美利大廈的歷史地位。

    保育中環 游走新與舊

    美利大廈得以「轉世重生」,歸功於政府在2009年提出的「保育中環」計劃。計劃推出至今近10年,由公布保育項目,至后來落實行動,舉步維艱,并不是每個項目都能像美利大廈般只需幾年時間便能以新貌示人,不少還停留在討論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納入計劃的舊建築都能逃過清拆的命運,以新面貌繼續屹立中環,增添社區新舊交融的魅力。

    警察宿舍變藝術家搖籃

    「保育中環」共有8大項目,包括:中環新海濱、中區警署建築群、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中環街市、中區政府合署建築群、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香港聖公會建築群以及美利大廈。回顧這8個項目的進程,已婚警察宿舍已變成新一代藝術家搖籃之地PMQ元創方,除了以低於市場價格租給中小企業,還會定期舉辦各類型的文化及展覽活動,吸引市民前往游覽,增添了社區的藝術氣息。

    重點項目中環街市

    至今一波三折的中環街市活化項目,曾被放在勾地表上待售,又試過舉行公開設計比賽,更有人提出過「漂浮綠洲」的概念,預算造價要高至15億元等等。歷經8年各界的多番討論,兜兜轉轉后當局還是選擇返璞歸真,選取了一個成本6億元相對簡約的方案,放弃建造天台花園,既保留街市的氣息,又能為社區制造1000平方米的公共休憩空間,市民可在這處商廈林立的地方,找到舒一口氣的空間。方案將改建其中庭和街市外的公廁,工程預計於2021或22年完成。

    至於其餘五個項目,中環新海濱打造成獨特的文娛樞紐和多元化用途區,以短期租約方式租借,舉辦各類文娛活動;而中區警署建築群,政府則以合作夥伴形式聯同香港賽馬會推展活化項目,將之發展為文化藝術及旅游的中心,部分建築物可望於今年中對外開放;至於中區政府合署建築群則分配給律政司作辦公室用途,期望打造成「香港律政中心」;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則自2015年終審法院遷出后,現空出作活化再用,用途仍在討論中。項目中唯一并非由政府擁有的香港聖公會建築群,計劃保留四座舊建築物,并興建樓高25層的私家醫院,但工程涉及多項程序,至今尚未有定案。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