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商报时评】善用盈餘 紓緩民困
2018年 01月 08日 00:49    香港商报
 

    善用盈餘 紓緩民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透露,最新預測全年實質經濟增長為3.7%,加之本年度地價收入和印花稅收入超出預期,預計本財政年度最終錄得的財政盈餘會相當高。庫房水浸,當然是大好消息,自應思考如何善用盈餘,固本培元,推動創新,投資未來,提升經濟發展動力,持續為港增值;同時,也要「應使則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大力紓困,幫助緩減市民生活重擔,讓社會各階層都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助縮小貧富差距,實屬題中應有之義。尤其在香港貧窮情况持續嚴重的當下,政府貼地了解市民所需,作出更多承擔,有效紓緩民困,應是重心和優先所在。

    在全球自金融危機以來的10年里,香港一直錄得龐大財政盈餘,今年亦不例外。隨着本港樓市股市暢旺,加上周邊及本地經濟增長均勝預期,預計本財政年度港府的五大收入來源,包括地價收入、利得稅、薪俸及個人入息課稅、印花稅及投資收入,都會高於原來預算。有分析指,港府應可首次連續兩年錄得超過1000億港元盈餘,財政儲備可望冲破11000億港元大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香港經濟在中短期里的韌性,以及具備持續創富的能力。但與此相對的,則是在民生方面出現了各種「不平衡」,例如薪資增長緩慢,貧富差距不斷增大,樓價高企難以負擔,物價狂飆令生活捉襟見肘,醫療支援不足,貧窮人口增加等,與本港富裕地位極不相配,不少市民存在鬱結,更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源泉,解決上述問題,應是當務之急。

    特首林鄭月娥的理財新哲學,簡而言之就是有大量盈餘的政府應回饋社會,此為看到了香港「民之所欲」,方向正確。在其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了諸多利民惠民新措施,包括推出在職家庭津貼、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綠置居計劃、增加侍產假日數、取消強積金「對冲」安排等,以及在醫療、教育等各方面注資。新年度財政預算案理應做好全面配合,借助庫房充裕,不失時機,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更好地平衡和兼顧各階層的利益。

    當中,對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人士、體弱長者等「N無人士」,政府對他們的支援應是「全天候」的;應加大各種津貼和援助,幫助就業有困難的人士持續就業,鼓勵他們自力更生。須指出的是,在職貧窮一族,也應獲得更多關顧,現今本港有10多萬在職貧窮家庭,且數目還在增加,連高學歷人士亦不能幸免,他們工作收入不高,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顧,入不敷出的同時,政策援助也十分有限,對這些有心勤奮工作,為自己與家人帶來更多收入的群體,政府有必要積極促成,「勤勞致富」什麼時候都要支持。另外,對於經常往來香港與內地的群體,例如選擇去內地養老的長者,相關的照顧亦不能忽略,需要一視同仁。

    有了更多資源,政府有責任回饋社會,扶貧助弱,加強社會保障,強化各項公共服務,這是造福港人、解決很多社會問題的最好舉措,有利培養市民的歸屬感,最終幫助經濟長遠發展,這符合香港的整體利益。

    香港商報評論員周武輝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