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港人北上須重視技術解決問題
2018年 01月 13日 02:20    香港商报
 

    港人北上須重視技術解決問題

    學研社研究員 吳桐山

    近年多了香港的朋友訴說,回內地辦事感覺越來越不方便,例如買高鐵票越來越難,連去餐廳就餐都顯得特別吃虧。由於筆者屬半個深圳人,開始不明所以,後來逐漸明白,因為內地的技術手段不斷提升,但香港的技術手段裹足不前,不能完全融入內地的世界。我開玩笑說:「人家都開拖拉機了,你還在用鋤頭,能不難嗎?」

    港澳居民掉隊了

    搶火車票是每年春運的一個大難題,過去無非是自己半夜去排隊、幫襯黃牛這些方法。排隊是香港人的強項,不會吃虧。但幾年前,內地火車票已經全面互聯網化售票,這兩年很多旅遊APP例如攜程、去哪兒等等,都開通所謂人工智能搶車票的功能,各款內地的瀏覽器也加添了搶票插件,24小時不斷掃描,一有人退票就去搶,手續費是20元左右,相當於連黃牛都被技術淘汰了。如果香港人北上還靠排隊買火車票的話,倒真是寸步難行。

    還記得去年1月春運前,新華社發表題為《網絡購票時代莫讓農民工掉隊》的評論。到了今年1月,媒體報道稱,現在連農民工都知道用網絡神器搶火車票了。如此一來,豈非剩下港澳特區的居民「掉隊」了?

    又例如去餐廳用餐,香港人習慣「飛排隊」,但越來越多香港人北上心理不平衡了:為何當地人拿部手機給門口服務員掃掃就可以直接進去,我還要坐等幾十個號?因為內地大部分餐廳的排號都已經在互聯網進行,人家在家裏按按手機已經開始排隊,你還要走去餐廳門口「飛」,不輸死才怪。

    內地互聯網+無孔不入,其實大部分並不排除香港人。問題只是在於,香港人在香港社會還是用老一套,技術水平沒有提升,偶爾北上,「新四大發明」都不具備,一時三刻很難學會如何使用。長此以往,回內地生活的確有一定的「技術門檻」。所以回到問題的核心是:為何香港不採用新技術去解決問題呢?

    北上內地去體驗

    有些人說香港已經好方便,不需要。是嗎?例如餐廳排位,現場排位真的方便得過用手機排?我舉一個例子,其實是存在很大問題,極需要用技術解決的——小巴。在香港搭小巴都有一個經驗,繁忙時間,你在中途站等小巴,結果來了幾輛小巴卻是滿座的,不知道要等多久才會有位。不過仍然有人一直排隊等待。其實這個問題只要開發一個極簡單的手機APP或者微信公號就可以解決,巴士司機開車的時候將收據上傳,乘客可以在客戶端看到小巴的定位和座位情況。早知道沒有位,就無須癡癡地等下去。

    香港為什麼沒有出現「以技術解決問題」這種風氣?原因很多。例如市場太小,做平台不符合成本效益。例如缺乏競爭,反正網約車都不開放,傳統的小巴又何須那麼進取呢?又例如人口老化,要在50歲的人群推廣互聯網+,成本會比在30歲的人群推廣高很多很多倍。可以說每一個都是壓倒性的原因。

    馬克思主義信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人家已經開汽車,你還在用馬車,一定處於競爭劣勢。所以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必須開闊眼界,哪怕有些東西在香港不能體驗,也要北上內地去體驗,就當是一種學習,保持自己不落伍。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人體驗過新的技術手段後,讓香港逐漸形成「以技術解決問題」的風氣,很多老大難問題,諸如房屋土地問題、公共交通問題、醫療教育問題,或許都有一片新的天地。

    內地有一個段子是這樣說的:近年各地的小偷都混不下去了,因為大家都移動支付了,誰還帶錢包呢?改偷手機也不行,因為大家吃飯、走路都看手機,沒機會下手啊。原來解決小偷問題的不是警察,是技術進步。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