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金融重鎮入門匙
香港爭奪監管科技標準詮釋權
監管科技(RegTech) 將繼金融科技(Fintech) 後,成為顛覆性金融界的關鍵詞。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透過科技與監管的「有機結合」,在滿足監管需要、提升效率、降低風險、及防止金融罪案以外,更可在「監管抬頭」的世代,利用RegTech爭奪國際監管標準的詮釋權。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業界自律」是香港金融業的「金科玉律」,自金融海嘯過後成為歷史。當前講求監管先行的年代,RegTech炙手可熱,為滿足監管要求,金融業更是銳意利用數據監控風險,並利用區塊鏈(Blockchain)實現「去中心化」(Decentalization),理順監管標準。
伴隨 Fintech 在「後海嘯」年代興起,P2P網絡借貸、股權眾籌(Crowdfunding)、移動支付、乃至機械投資顧問大行其道之際,如何落實監管逐漸成為迫切議題。由於「新經濟」(New Economy) 衍生的金融模式,牽涉大量數據,容易衍生網絡犯罪、甚至助長恐怖主義的滋長。面對上述景況,小至金融機構,大至跨國金融監管組織,RegTech的出現,成為他們的「救命草」。
過去,「中環人」經常抱怨監管機構仲裁的標準不一,難以捉摸,容易誤墮法網,招致損失。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協理主任陳鳳翔說,監管機構執法標準不清晰,香港金融業人士早已抱怨「有佢講冇你講」;利用 RegTech,執法標準得以統一、理順了監管的制度。
RegTech優於人力監管
「電腦只有1或0,但人力監控混入感情因素,容易產生雙重標準,若RegTech監管,將有利業界發展。」陳鳳翔認為,香港勝具備「一國兩制」優勢,較易吸納內地金融仲裁個案,若運用RegTech處理仲裁個案,憑藉其作為「國際法」的適用地區,足以藉此重訂金融業的標準,爭奪國際監管標準的詮釋權。
RegTech的興起,與合規(Compliance)息息相關。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說,金融海嘯後,環球金融監管標準愈趨繁多,為滿足跨境及海外監管要求,金融機構付出了大量人力及財力資源。她續說,監管科技講求「去中心化」,加入了RegTech後,在交收及結算等方面,可減省了中介的環節,並且在落實合規環節方面,有很大幫助。
黃王慈明說,RegTech皆可應用金融機構的前台、中台及後台部門:「在前台,RegTech可應用於『認識你的客戶』(KYC)及『反洗錢』(Anti Money Lanudering,AML),至於中台及後台,則可應用於落單、登記客戶資料名冊、估值、結算等需要符合合規要求等環節」。
可適應產品獨特性
RegTech的應用,亦可解決香港金融產品的獨特性。黃王慈明說,與全球一般零售基金不同,香港的強積金屬「度身訂造」,但不少信託人為國際知名基金,由於管理標準不一,客易產生混亂;但RegTech的出現,在減省管理相關基金的人手之餘,亦可解決管理香港強積金,所衍生的合規問題。
此外,金融世界經常出現「意外」、即「意料之外」的事情,RegTech可將之解決,降低「意外」帶來的風險。從事外匯行業多年、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董事總經理王良享說,外匯交易者可利用 RegTech控制交易員的「注碼」,以及緊貼外交市場的波幅,即時訂下止賺或止蝕策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王良享認為,RegTech特別適用於石油、黃金以及利率期貨待流動性較弱的金融工具;透過應用大數據(Big Data),既可藉此反映「行為金融」(Behavioral Finance)為市場帶來的影響,更可在交易過程中,運用數據「縮細」交易盤,符合銀行內部訂下的合規要求。
展望RegTech的發展,黃王慈明認為,對任何金融機構或基金公司來說,RegTech必不可少;即使不少國際金融駐港分部的RegTech重心不在香港,反而集中於海外總部,但香港仍可發展RegTech,在面向國際時奪得比較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陳鳳翔則指,單一產業成功與否,在於人力、錢財及市場,由於香港自由開放,預期相關人才亦願意到港,有利香港發展RegTech。
監管科技催生新併購機會
監管科技的興起,不僅為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解決收緊的問題,更催生監管科技初創企業的「退出」。雖然從宗數來說,看似微不足道,但同時反映監管科技方興未艾,相比較為成熟的P2P貸款、手機叫車、及共享經濟相關的初創企業而言,仍有相當程度的發展空間。
CBINSIGHTS的數據顯示,雖然由2012年起至2016年為止,涉及監管科技的「退出」(Exit)宗數只有112宗,且當中只有3宗是以IPO方式「退出」,但其實5年間的個案增幅,卻高接近兩倍。2012年,與監管科技相關的「退出」宗數只有10宗,及至2016年卻已跳升至30宗。若從上述趨勢來看,該行業的併購個案,未來有機會呈現「放射式增長」。
RegTechStarUp成功「退出」個案倍增之際,個別獲得知名科網企業賞識。2016年第二季度,科網龍頭思科(Cisco)收購「雲」(Cloud Computing) 安全供應商CloudLock。及至2017年,合規風險管理軟件公司Telavance,更被全球知名合規服務供應商ACA Compliance收購。上述案例可見,隨監管科技興起,相關案例只有愈來愈多。
引入監管科技英國最積極
顧名思義,監管科技(RegTech)與「監管」有密切關係。隨各國在「後海嘯」年代陸續收緊對銀行規管,尤其是提升對資本的要求,料未來對 RegTech的需求,亦只會有增無減。
引用監管科技方面,歐美各國率先行動。英國最為積極,當地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及審慎監管局率先調撥資源,探索如何利用新技術,達至新監管要求。
澳洲政府正在建立數字身份框架。至於印度儲蓄銀行則支持IT企業家研發「印度堆錢」,其中包括國家生物測家身份認證系統,通用支付API及電子「認識你的客戶」(KYC) 工具平台。
至於香港方面,雖然金管局當前積極研究金融科屏技監管沙盒(Fintech Supervisory Sandbox),但在銀行層面方面,仍大多停留在識別客戶身份,從而避免損失的微細範疇,相反在符合提升資本的宏觀監管要求方面,則鮮有觸及。看來,香港銀行仍須努力,從而讓香港在運用監管科技方面,突圍而出。
銀行成重點區域
據估計,2012年至2017年,全球金融服務行業的合規成本,每年達1000億美元。數據公司CB Insights預測,及至2020年,全球對RegTech的需求將會增至1187億美元。展望2018年及2019年,多項新監管及會計準則陸續實施,勢將為各國銀行的盈利及資本帶來壓力。
其中,IFRS9 今年生效後,各國銀行須調整手上金融資產及負債的計算方式;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則於明年收緊對銀行的資本要求。上述規定下,香港銀行均須按此調整。
上述規定實施前後,各國銀行須重新評估其資本水平,當中須重編大量數據、重估金融資產的公允值、以及按新資本要求重新制訂合適放貸政策,牽涉大量程序及數據運用,為簡省人力成本,與管理銀行資本的監管相關科技,勢必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