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蔣經國不是一張牌
2018年 01月 15日 08:28    香港商报
 

     蔣經國不是一張牌

    平凡

    時光匆匆,原來蔣經國已經離開30年,即便如此,台灣民眾對其依舊感恩愛戴。10年前,《聯合報》民調顯示,民眾對蔣經國的肯定超過半數,遠高於李登輝的10%,更不用說不及一成的陳水扁;10年后的今天,出自中時的民調如出一轍,過半民眾認為蔣經國對台灣貢獻最大,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望塵莫及。

    可見,台灣民眾對蔣經國的看法并未被時間冲淡,反而越來越被放大。只因,沒有了蔣經國的30年,台灣變了,變得頹廢了,變得乏力了,變得混亂了。

    經國奇跡成追憶

    如果說早年的經濟奇跡和「以民為本」是蔣經國獲取民心的主因。那后蔣經國時代,最好的詮釋就是「江河日下」。從經濟上來說,蔣經國的「十大建設」「科技業產業園」等,帶領台灣經歷經濟騰飛。但自李登輝后,幾乎都在吃蔣經國的老本,毫無建樹可言,即便是模仿推出「新十大建設」「愛台十二建設」「前瞻基礎建設」,都是徒有其表。台灣從四小龍之首掉到之末,甚至已悲哀到由龍變蟲。

    而從執政為民來看,蔣經國親民廉政沒的說,每到一處都是萬人空巷。更重要的是,他不但讓經濟騰飛,更讓全民均富,「錢淹腳目」準確地形容當時的盛况。但李登輝熱衷行「獨」,陳水扁則肥水流入自家田,馬英九雖也親民廉政,但執政無能的罵名可折射出其短板。如今,號稱「愛台灣」「為民服務」的蔡英文,卻成了制造對立、不顧人民死活的最大毒瘤。全民均富不再,貧富差距懸殊替代,民眾對后30年發展完全無感,卻更加懷念蔣經國時代。

    當然,蔣經國的魅力還在於他的遠見、魄力和執行力。從解除戒嚴、允許組黨、開放大陸探親到推動民主化,無一不是台灣命運的轉捩點,無一不需要洞穿迷霧的視野,以及逆浪中奔前的決斷。只是,很多人將台灣民主走偏也「怪罪」蔣經國身上,認為在沒有為台灣安置通向優質民主的軌道,反而埋下劣質、假性民主的根苗,導致政經勢力勾結,有財者以財謀權,有權者以權固財。

    其實,回溯當時的歷史時空,全球民主化浪潮來襲,而島內民主運動也十分蓬勃,在「鎮壓」與「開放」上,蔣經國自我終結「戒嚴」、推動民主化進程已實屬不易。至於后來台灣走向劣質民主,更多的是后人以民主之名,行分裂之實,為了政治利益拼的你死我活,而非崇尚妥協的民主藝術,更非蔣經國釀造的錯誤。

    政黨只為選票不為民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台灣已在意識形態上劃分了明顯界限,即便是眾人愛戴、貢獻卓越的蔣經國,在「台獨」眼里同樣一無是處,反而成了「去蔣化」的對象。雖泛藍也紛紛高規格紀念,宋楚瑜追憶他14年秘書與蔣經國的點滴,還不忘調侃馬英九是因他才崛起;國民黨更是一連三天舉行相關紀念活動,歷任黨魁排排坐,營造團結氣氛。只是怎麼看都覺得奇怪,一是如此高規格的紀念,竟然沒有蔣家后代出席;二是高調紀念,核心卻落在2018年勝選,諸位大佬被問及國民黨下一個蔣經國在哪時,竟左右而言他,完全答不上來。

    可見,在選戰將至,蔣經國已淪為歡迎藍營支持者的「經國牌」。只是,感唸經國,欽佩「經國精神」,不代表對「經國牌」買單。相反,國民黨越打「經國牌」,就越凸顯方針路線背離。國民黨若想找回失落已久的支持者,不是單純懷舊,而是在經濟民生領域上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向外界證明繼承經國精神的能力。

    其實,蔣經國更像一面鏡子,不只映照著台灣政治領袖的困境,更像一盞探照燈,指引台灣發展的方向,最該學習的是上任以來碌碌無為、淪為全民公敵的蔡英文。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