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港須做大灣區核心城市
2018年 01月 18日 01:38    香港商报
 

  

   港須做大灣區核心城市

  周八駿

    在香港,反對派和某些法律界人士竭力阻撓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其動機和目的,是把香港1100多一點平方公里面積當作一塊國家不可以觸動的「飛地」(enclave),亦即變相的「國中之國」。然而,在上海,一個宏偉的發展藍圖被公諸於世——1月4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簡稱「上海2035」)正式公布。「上海2035」列明上海至2035年並展望至2050年的總體目標、發展模式、空間格局、發展任務和主要舉措。其中,定位上海為「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並提及:到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內。

  我把上海關於未來18年常住人口和建設用地面積的額度,與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標相聯繫,是欲指出一個重要的理論觀點和實際經驗,即:在現代,地球上任何一個世界級大城市,都必須擁有可觀的相互可以比較的面積和人口。

  打破面積和人口局限

  特區政府已把香港定位為「亞洲的世界城市」(Asia's World City),在特區政府網頁的有關說明中,香港與倫敦、紐約等世界級大城市相提並論。

  根據有關網頁的介紹,紐約市的面積為789平方公里,人口約849萬人,但是,紐約都會區面積為34494平方公里,人口約2000萬人。大倫敦的面積為1572平方公里,人口約867萬人;倫敦都會區的面積為8382平方公里,人口約1388萬人。

  所以,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突破既有面積和人口規模的局限。香港本地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為負。即使大力引進外來人口,也將受制於面積,對比全球其他世界級大城市,面臨上海發展「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挑戰,香港怎麼可以困守1100多一點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

  也許有人會狡辯:正因為香港面積已有限,西九龍站就不能設「內地口岸區」。事實恰恰相反,只有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使香港經廣深港高鐵與廣東省珠三角和全中國聯通,香港才可能突破本身面積和人口的局限,打造堪與倫敦都會區和紐約都會區相媲美的香港都會區(姑且名之)。機會就在眼前,這就是——爭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去年7月1日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定》,和12月14日簽署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顯示中央和廣東省珠三角城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都有意支持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龍頭」。關鍵在於,香港能否和如何克服歷史遺留下來的「有形邊界」(出入境管制)和「無形邊界」(意識形態差異)的障礙,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這樣的意義上,香港社會各界務必支持政府在立法會走完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的第三步。

  香港居民必須充分認識,香港的面積和人口的局限,已顯著影響經濟發展。以香港在全球貨櫃港排名為例,2005年將全球最大貨櫃港的地位讓給了新加坡港,2007年將第二大港的地位讓給了上海港,2013年又被深圳港奪取了第三名,2015年則是將第四名的位置讓給了寧波港。展望2018年,其第五的位置可能被韓國釜山港奪去。香港港在全球排名不斷下滑,固然多種因素造成,但毋須諱言,與香港本地面積和人口決定本地市場規模不足以拓展高端製造業,從而無法為本地港口直接提供源源不斷的出口貨物和進口原材料相關。

  1月8日,香港著名眼科醫生林順潮開辦的希瑪眼科醫療完成公開認購程序,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至少1556倍,受歡迎程度甚於去年上市的閱文集團。希瑪眼科和閱文集團的業務大相逕庭,但是,都因為業務主要在內地大市場而廣受香港小投資者青睞。

  香港有限面積解決已有居民中相當一部分人的居住問題尚嫌困難,香港經濟轉型必須放眼粵港灣大灣區,香港必須爭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才能無愧於「亞洲的世界城市」定位。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