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圍村盆菜門鱔乾不可缺
【香港商報訊】記者潘仲男報道:吃盆菜本是新界原居民的習俗,每逢祠堂祭祀、喜宴、打醮才會食盆菜,但時至今日已成為香港飲食文化的特色菜餚之一,不過又有否想過,傳統盆菜并非如市面常見盡是鮑參翅肚般奢華。
與豬肉齊烹調帶出獨特鮮味
曾為不同圍村處理多場大型盆菜宴會的喜臨門盆菜,是少數打正旗號,制作正宗盆菜的盆菜公司。自小跟從父親到十八鄉煮盆菜的負責人胡年發直言:「回憶幾十年前,現在坊間盆菜的味道就是不一樣,沒有了圍村風味」。來自田寮村的他說道,相傳宋朝皇帝落難走到錦田,各家各戶取出自家食材招待,并因要用上木盆才載得下,盆菜因而誕生的故事,大家也是耳熟能詳。但昔日物流不如現在方便,盆菜一般只是在村內就地取材,不會特意加入名貴食材。
每條村或會有少許差异,主要視乎村內有什麼便用什麼,并不會買一些山珍海錯回來。例如該村有魚塘,便會包含魚。記得小時候也吃過用上大頭魚的盆菜,不過因有很多骨,后來已用鸡取替。隨着時間,一些基本圍村盆菜材料,則已約定俗成,有既定組合,如豬肉、鸡、冬菇、芋頭、魚蛋、蝦、魷魚、豬皮、枝竹及蘿蔔等。但近年來盆菜發展得花樣百出,卻失去了傳統的盆菜風味。胡講述,傳統味道一定要有門鱔乾,這曬乾了的門鱔魚,與豬肉一起烹調,能帶出獨特的層次及鮮味,令人一試難忘,圍村人必然會認同,更有不少移居海外的原居民,回來時也特意要吃有門鱔乾的盆菜。
價格大幅攀升現每斤售100元
胡續稱,早年香港是一個漁村,不少人也會出海打魚,而門鱔魚在大埔東面的海域隨處可見,價格相當便宜。不過在這些年間,由於多人捕魚,加上社會發展,現在已愈來愈少門鱔魚,以致價格大幅攀升,今時今日主要可在上環一些海味舖買到,但一斤便要用上100元。基於價錢及門鱔魚也有不少骨,坊間盆菜不會用上門鱔乾。除了門鱔乾外,胡表示,豬肉須預先以油炸一次,會香口很多,且吃起來也會更爽口,不會感覺很膩,現時不少盆菜也省卻了這工序。
喜臨門盆菜成立於2004年,胡指本來沒有打算自組公司。自小隨父親與山廈村張家的后人,在十八鄉不同村煮盆菜及幫手,20多歲已可親自下廚制作盆菜,煮了近20年,某日一個偶然機會下,卻發現街外賣的盆菜,味道已完全變了。心想不如自組公司,并打正旗號賣正宗鄉村盆菜的風味,而圍村人對此也相當受落。他又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品嘗到圍村的傳統味道,會繼續堅持制作出以平民食材打造的美味盆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