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將於周三公布,外界預測政府盈餘可觀,可望達1500億元,如何把財政儲備用得其所,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對於普羅市民來說,最為關心的莫過於「派糖」的多寡,這段時間多個團體紛紛以不同方式表達訴求,要求有更多措施即時改善福利,最好是人人有份,都不落空。同時,也有聲音主張將資源用在投資未來上,認為只着眼於短期紓緩措施,不見得是最好的辦法。但其實,善用盈餘的落腳點,無非就是「發展經濟,用之於民」這8個字,將資源有效用在全面及長期的社福規劃,給更多市民謀福祉,大手筆改善民生,為社會創造公平、和諧的環境,滿足發展的需要,就是在投資未來,實無須將利民紓困的大膽開支與投資未來相對立。
毫無疑問,庫房水浸給了政府拓闊轉圜的空間,社會各界要求擰開水喉的意見自然增加。過去多年「派糖」已成為慣例,政府不斷提供一系列的一次性紓困措施,包括減稅和免差餉、綜援出雙糧、公屋免租,以至到直接派錢等。從實際效果來看,「派糖」的確是有其好處,既能利民紓困,又可刺激消費,尤其對基層民眾和弱勢社群來說,可說幫補不小,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他們收入調節自由度,紓緩經濟壓力,有助改善生活,相信今年也不例外,公眾端看「是不是夠甜」,例如坊間呼吁政府派發現金的聲音就不斷涌現。
政府財政取之於民,必須用之於民,一味扣於手中并非公共理財應有之義。然而全民派錢是否可取,則值得商榷。政府在年景好時有錢可派,固然可得到一時掌聲,但此舉卻是廣撒胡椒麵,人人利益均沾,資源未能有效分配到最需要的群體手中,攤薄了對基層和弱勢人士的幫助,而過去的經驗也證明,「錦上添花」式的小恩小惠,對多數市民的實際幫助并不大,因此今次就算要派錢,宜有針對性地對特定人群進行。
相較之下,預算案在收入遠勝預期之時,積極有為作出前瞻性的勾畫,加大對安老、醫療、教育、房屋等投入,令廣大市民能在長遠規劃中得益,切實改善民生,而不是寄望通過政府「派糖」來一時紓困,才是將資源用得其法,用得其所,這也是應對長遠挑戰,讓全民受惠的需要。例如安老服務,本港近年人口老化加速,要加強對長者的照顧,除了經濟支援部分,更要重視對長者的長期護理及醫療服務的支援,增加院舍供應,建更多的醫院,提供充足的醫護人員,肯定是回應最多市民的需求;又如拓地建屋,增住宅供應,平抑樓價,是港人最迫切期望得到解決的首要問題,關系到生活素質的提高,社會怨氣的紓緩,以及香港營商環境的改善,競爭力的提升。這些改善民生的開支,牽涉面廣,跨越時間長,既可令700萬港人全民持續受惠,又是未雨綢繆,為香港未來進行投資,絕對是穩賺不賠,自然是投入得越多越好。應使則使,花錢有道,推動社會整體發展,解決深層次矛盾,港人分享箇中成果,這是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保障,希望預算案措施得力,回應社會需要和應對長遠挑戰,讓全民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