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A總裁」彭淮南功成身退 楊金龍接棒挑戰多多
【香港商報訊】在任台「央行」總裁20年的彭淮南,昨日交棒給原任副總裁的楊金龍,台灣迎來「楊總裁」時代。分析指,楊金龍將面臨國際政經環境不穩定,美國貨幣、財政政策分歧,熱錢流竄新台幣強升,通貨膨脹,金融科技創新等挑戰。其中,美國經濟復蘇近尾聲,經濟衰退將考驗他能否應付全球重大風險。
彭淮南任內政績亮眼
交接儀式過后,財政部長許虞哲致詞大赞彭淮南任內政績,指其任「央行」總裁20年來,台灣歷經3次政黨輪替,也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科技泡沫,以及金融海嘯,面對了921震災,以及2006年本土金融危機,若非「央行」準確因應,提供金融市場充裕流動性,有效穩定外匯市場,台灣很難在多次驚濤駭浪中平穩向前行駛,并安然度過多次國際熱錢襲擊。
他說,台灣的彈性貨幣及匯率政策,由彭淮南開啟,浮動匯率制度也由彭淮南建立,更是國際總體審慎監理的先驅實施者,并積極奉行法定賦予「央行」的任務,「所以他常常請人喝咖啡」。
確實,彭淮南1998年2月25日臨危受命出任「央行」總裁至今20年,是台灣在位最久的「央行」總裁,更成為全球唯一的「14A總裁」。在他任內,「央行」一直是最沒有顏色的公務機關,即便經歷3次政黨輪替,「央行」仍保持超然獨立性,人事并未隨著政黨輪替而更迭,一切尊重專業。
但除了14A,彭淮南還有更多值得被記得的事。20年前彭淮南上任時,台灣人均GDP是1.284萬美元,現在是2.4331萬元,「國民所得」在彭淮南任內增長1倍,「這事,值得記得」。此外,20年來,台灣貨幣供給(M2)從新台幣16.3兆元增長到42.7兆元,增加2.6倍;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均每年增長0.89%,還不到1%。
在匯率方面,新台幣兌美元匯率長年以來,波動幅度低於歐元、日圓、韓圜與星幣,有效保護台灣出口競爭力。另外,島內銀行逾放比2001年時高達11.27%,是歷史高點,表示當時許多銀行需要整頓,但16年后的今天,銀行逾放比降至0.28%,顯見銀行體質轉強,營運健康,彭淮南為金融業打理出發展的利基,有效穩定金融。
多重挑戰等着楊總裁
如今,楊金龍接棒,商總表示,「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工總、商總及工商協進會同樣期待,新任總裁未來能繼續穩定「雙率」。不過,各界更關注隨著「央行」掌門人換人后,台灣在弱勢美元背景以及國際熱錢虎視眈眈下,還要面對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民生物資蠢動的壓力,如何維持出口競爭力,以及物價穩定,更是楊金龍就任后必須處理的棘手難題之一。
另外,楊金龍也面臨國際政經環境不穩定,美國貨幣、財政政策分歧,熱錢流竄新台幣強升,通貨膨脹,金融科技創新等挑戰。法國興業銀行駐香港的經濟學家黃舒說:「楊總裁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在中期。美國將在那段時間進入衰退,這將真正考驗他是否能應付重大全球風險。」
楊金龍也坦言,全球化持續進行,不僅影響實質面的供應鏈,也影響貨幣金融面。從過去經驗顯示,資本移動不僅困擾小型開放經濟體的金融穩定,也是新興市場發生危機的導火線,未來如何妥適因應資本移動對匯率、利率,及對金融穩定的冲擊,仍是「央行」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