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船灣聯村力保傳統祭祀
2018年 03月 04日 07:04    香港商报
 

    每年舉辦大王爺酬神祈福儀式

    船灣聯村力保傳統祭祀

    客家新年必備菜式慈姑燜豬肉,相信很多人都品嘗過,但放在地上吃原來有另一層意義。據悉新界約有10條客家村仍保留這個特色,其中大埔船灣聯村每年2次「許神社」還神和起神仍將這傳統發揚光大,參與者隨時代轉變亦有所變更。上周日正月年初十,船灣聯村村公所榮譽會長陳運福在祭祀大王爺的活動中稱,希望把這個傳統一代一代承傳下去。

    香港商報特約記者 梁美儀

    食社粥寓意豐衣足食

    船灣聯村由11條村組成,是典型的客家村,每年立春前後村民都往圍村的大王爺社壇(山神的代稱)前舉辦慈姑燜豬肉的酬神祈福儀式。船灣聯村分七甲,包括井頭及鴉山甲、洞梓甲、圍甲、咸田甲、五福堂甲、沙欄甲和黃魚灘甲。每甲各有社頭,並派2人參與酬神的準備活動。

    當日共14人於早上8時半到大王爺社壇旁的大灰爐清洗所需用具。9時上香稟告大王爺後,派2個代表到洞梓村觀音廟和岐山三宮廟上香酬神化衣,而其中一個代表黃魚灘甲社頭張任有,40多年來都樂意接受此重任。他說每次酬神要買6份祭品,4份給三宮廟的伯公、關公、天后和孔子;另外2份是洞梓觀音和大王爺。其他工作人員則把買回來的240斤豬肉和70斤慈姑清洗和蒸煮。

    未煮慈姑燜豬肉前,先來個社粥(豬雜粥)給工作人員及早來的村民享用,寓意豐衣足食。

    慈姑「椗」決不能割掉

    今次製作慈姑燜豬肉的「總廚」是井頭及鴉山甲社頭彭秤生,他說今次的廚師,許多都是六七十年代往英國謀生,至近10年才退休回港,當然亦有年輕村民參與。慈姑和豬肉分開處理,因鄉下人稱男丁為「慈姑椗」,所以煮慈姑時一定不能割掉慈姑的「椗」。240斤豬肉分4鑊用柴火燜45分鐘,每鑊60斤豬肉煮至縮水剩約36斤,其間用鐵鏟不斷攪拌。雖然只得豬肉和慈姑兩種材料,但會加上各種秘製配料,有南乳、蒜頭、豆豉、陳皮、五香粉、豉油、蠔油和米酒等,味道香濃。

    船灣聯村村公所秘書林國華指,以前村民會在社壇前宰殺生豬,利用社壇前的小溪河清洗豬肉,現時因衛生問題,只能預訂豬肉於早上運來。

    社壇有逾300年歷史

    11時許,各村村民陸續到來酬神,榮譽會長陳運福帶領社頭拜祭大王爺,並進行豬肉交接儀式,將一份豬肉和社頭利是用紅色袋載交與明年負責「許神社」的各甲社頭,以代表薪火相傳。

    陳運福稱,船灣聯村的大王爺社壇,位於圍村已有逾300年歷史,是村民所供奉的神,以祈求福澤,保佑闔家平安,亦是聯繫11條村的信仰中心。每年歲末和新春都會在此進行還神福和起神福的儀式,而社壇兩旁有貼在樹上「大德無私安洞梓」和「王恩有意保船灣」的對聯。大王爺社壇昔日是處於海灣未開墾成陸地前的海邊,外形只是簡陋石頭,20多年前重建時才將社壇升高至現時規模。

    非聯村外來人亦可參與

    中午12時半入座前,工作人員依據傳統把10張小子圍成一圈,每圍中央的地上放一盆熱辣辣的慈姑燜豬肉,合共21圍,約200人圍坐在社壇前享受豬肉宴。據村民說,坐下時身體不得高於社壇,以示對大王爺的尊重,亦有眾人皆平等的意義。

    陳運福回憶五十年代,每次到此酬神,每甲必須出5毫子買祭品,亦藉此敘舊,沒有豬肉宴。不像今天由船灣聯村組織可免費享用慈姑燜豬肉。40多年前開始有豬肉宴,也並非每個人都有得「分豬肉」,要吃豬肉必須「做份」,而且還分大小份,做「大份」才有得吃,那時村民在家中自攜一碗白飯,大家席地而坐,大快朵頤。30年前船灣聯村隨香港經濟起飛而富起來,陳運福提出一個家庭可以有兩個18歲以上的村民免費來吃豬肉,後來鼓勵一家來3個,現在不論男女老少的原居民都歡迎參加。到了近年因為本地保育意識增強,村民也歡迎非聯村的外來人參與,共享這道美食,藉此宣傳船灣傳統飲食文化。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香港商报实习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