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雷雨》這部中國話劇經典已經問世了84年。84年間,《雷雨》也在舞台上經歷了每個時期的不同詮釋,84年來這部作品被各大院團用各種藝術形式搬上舞台,可謂是演不盡的《雷雨》,這樣一壺陳年老酒歷經歲月而沉澱出濃香。深圳保利劇院的第三屆名家名團(深圳)話劇展演季將迎來話劇《雷雨》,於3月22日-23日晚8點在保利劇院上演。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歷經三版本經久不衰
1954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極為成功地上演了這部作品,由鄭榕、朱琳、于是之、呂恩、蘇民、胡宗溫等人演繹的劇中人物命運,深深打動感染著觀眾。從1954年開始至今上演了三版《雷雨》,從第二版中的主演到第三版中的重排導演,顧威稱這是經典的「經典」演出,「我們不跟風,不怕如今的觀眾會不理解。因為真正的經典,語境是永恆的。」多少年來,《雷雨》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經久不衰,并鍛煉了一代代的年輕演員。此次北京人藝赴深上演的以龔麗君、楊立新、王斑為主演的這一版《雷雨》,則集中體現了劇院第三代、第四代演員的優秀表演。
創作於1934年的《雷雨》是戲劇家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誌。該劇完全運用了三一律的戲劇結構,描寫了兩個家庭中的8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周魯兩家幾十年的恩恩怨怨。本劇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性格特點的人物,以及豐富的潜台詞,如刀刃一般在讀者的心弦上緩緩滑過,那抖顫而出的餘音,至今未息。
「戲劇圈有個說法,有的小劇團生存不下去了,就把《雷雨》拿出來演一演,就能救了劇團。這雖然聽起來有些誇張,可是說明了這部作品的魅力。」導演顧威稱。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有著精妙的語言和豐富的矛盾冲突。同時他更坦言,經典的意義在於不隨波逐流,其原汁原味的演繹也是北京人藝版《雷雨》歷經三個版本傳承至今并久演不衰的原因。
伴隨經典的持續上演,《雷雨》也迎來了一代代觀眾,更多年輕觀眾走入劇場,面對他們提出劇中表述的生活與當下現實生活有些隔膜感時,導演顧威給出了自己的觀劇指南,「我們希望觀眾把《雷雨》當成歷史戲來看,就像觀眾看《大秦帝國》、《康熙王朝》不會覺得有隔膜,是因為我們知道那是歷史,其實《雷雨》的時代離我們現在也足夠遙遠,我們要尊重那段歷史和時代。」
傳統方式系話劇特有的魅力
北京人藝近幾年赴深演出的經典劇目《茶館》、《李白》票房都很是緊俏程度,而導演過《雷雨》、《駱駝祥子》、《天下第一樓》等幾部經典作品的導演顧威表示,這都歸功於觀眾的支持。他開玩笑地說,「我們的觀眾識貨啊。」「為什麼我們北京人藝要堅持演經典作品,因為經典可以培養人、引導人。對於我們的青年觀眾,再小一點的學生觀眾,在接觸戲劇之初,入門的時候尤其要看經典作品。這種乾乾净净、樸素的形式是話劇本來的樣子。就像《雷雨》好多聲音效果,都是人工在后台做出來的,而不是靠錄音。現在的孩子可能覺得有點土,但就是這種土的、傳統的人工方式,是話劇所特有的魅力。」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是一個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國家級話劇院,始建於1952年6月12日,首任院長為戲劇大師曹禺。劇院自建院以來,共上演古今中外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劇目近300個。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院以演出郭沫若、老舍、曹禺和田漢的劇作而聞名於世。著名戲劇大師焦菊隱曾擔任劇院的總導演,培養出了以于是之為代表的一大批表演藝術家。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大批優秀青年演員脫穎而出。北京人藝在半個世紀的歷程中,演出活動遍及全國,其鮮明「人藝演劇風格」已扎根於廣大觀眾之中。1980年,《茶館》赴德國、法國和瑞士演出,開創了中國話劇走出國門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