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從「以橋連結人群」到「人群就是橋梁」
2018年 03月 16日 08:37    香港商报
 

  無止橋慈善基金的十年成長路

  從「以橋連結人群」到「人群就是橋梁」

  「我年輕時有兩大心願,一是希望成為聯合國即時傳譯,二是想做和平使者(Peace Corps)。」

  彷彿冥冥之中有天意,自40年前紀文鳳與紐約最大的廣告公司——葛瑞廣告(Grey Advertising)合作創立香港精英廣告公司始,她一生人就在做著「搭橋」——「搭建溝通之橋」的工作。前半生做廣告人自須與媒體和公眾溝通,10年前作為無止橋慈善基金發起人及義務秘書,紀文鳳不但搭起了實體之橋在內地七省的偏遠山區農村為村民建造了47條便橋,并完成3個小區中心、3個示範項目和一系列民生改善項目,更在受惠的6萬多名村民與超過3500名參加無止橋行動的香港、內地和海外學子間搭起一座座無形的「心靈溝通之橋」。

  某種意義上,無止橋就是港版的Peace Corps,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亦有成為中國Peace Corps的潜質」。紀文鳳自言「心里仍有火,還可以燃燒」,但求「善用時間,從心出發,用心去做」。香港商報記者金敏華

  從「恐共」到「諍友」

  紀文鳳喜歡做年輕人的工作。「踏出校門之后,工餘一直義務為社會做年輕人的工作。經驗告訴我,15至25歲,是塑造將來、定型的10年,我認定它是人生分水線。外國大學會給學生放一年長假去闖蕩世界(gap year),鍛練自己、體驗人生,學習面對未來,簡而言之,就是『學做人』!」她解釋說。

  除了為「無止橋慈善基金」和「協青社」負責籌劃活動及宣傳推廣工作,近年紀文鳳很大一塊興趣放在敦煌文化,甚至為之「著迷」,最多的時候甚至18個月中去了3次敦煌,最有意義的一次是陪同32位港大同學到那實地考察9天。「緣起是港大籌劃百周年校慶,我提出了一個『敦煌文化及保育研習系列』,包括4場講座及實地考察,還找中銀慈善基金贊助了80萬,我希望敦煌能成為香港通識教育的最佳教材,不需要跟學生說學歷史甚麼的,國民教育也不用,就這樣帶他們去便行了,讓他們直接感受中國浩大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正如『無止橋』過去一直做著的工作。」這是她喜歡的「潜移默化」的溝通方法。紀文鳳自己經歷過這樣的轉變。

  「九二年之前,我也是個『恐共』的典型香港人。因緣際會,我有機會不停地在內地和香港兩地穿梭……目睹中國在進步,也看到負面在改善。由害怕到適應到接受,今天我很放心在內地游走,自由飛翔,就是肯用心和花時間去多作了解和溝通。」13年前,在隨筆集《鳳凰再起飛》的自序中,紀文鳳這樣寫道。

  這個被前港澳辦主任魯平稱為「諍友」的香港廣告界傳奇人物希望將自己放下成見、對國家態度的變化作為港人回歸祖國的「示範單位」。畢業於香港大學的紀文鳳1977年加入廉政公署,負責推廣「肅貪倡廉」工作;1978年她拿出所有積蓄,加上父母的贊助合共5萬元決定創辦廣告公司,16年后公司成了香港、內地十大廣告公司之一,她本人也成了香港最紅的廣告人。在1989年后的香港移民風潮中,紀文鳳也曾短暫移民加拿大,「空中飛人」的滋味和「不想做二等公民」的自尊讓她最終決心折返香港。

  在好友伍淑清的牽線下,她決定北上發展,1992年7月與王軍麾下的中信國安公司成立精信廣告公司。

  「剛北上時很多困擾,我就對著吳儀哭——我很喜歡哭,有時晚上自己也會抱著枕頭哭,當時吳儀是外經貿部副部長,她跟我說,其實你受的這些委屈已經很小了……」紀文鳳的公司業務很快上了軌道,「1994年開始已經有人上門排隊(做業務)」不料在1995年她卻急流勇退。「賣掉經營了16年的公司,就像割舍自己的兒子一樣,很困難。」實則這一年她遇到了人生的轉捩點,事業如日方中之時,突然被醫生診斷患了末期乳癌,幸好后來發覺是誤診,但她已決定換種活法。「本想賣掉廣告公司后休息半年,但(實際)從沒休息,想到從來沒為香港做過什麼事,決定毛遂自薦加入香港明天更好基金。」1995年,紀文鳳出任「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首任行政總裁。

  兩年后,在完成了回歸慶典海上活動之后,本打算退出職場的她因鄭家純「三顧草廬」決定加入新世界集團,出任新世界中國實業項目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北上內地做起了職業經理人。從1992年開始北上發展,「先做廣告,后做私募投資基金,目睹內地經濟民生突飛猛進,彷如走入時光隧道,內地雖然起步晚,但規模效應、后發優勢驚人,一起來就不得了,遲來先上岸。反觀香港的年輕人,在與內地同齡人的交流過程中,好多人有心理障礙,不是對內地亳無認識,就是輕視競爭對手。我是越看越害怕,擔心香港年輕人會落后,需要為他們搭個內地及香港的溝通和交流的平台。今天的事實證明我不幸言中,深圳的GDP已經跟香港同一量級,而且到處都是亮眼的國際明星創新企業:騰訊、華為、大疆、順豐等等,不勝枚舉,作為港人,我為下一代感到十分焦慮。」

  一生起碼一次

  無止橋慈善基金是一項為國內貧困和偏遠農村設計和修建便橋及村莊設施的社會服務,也是對2020年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頗具啟發的社會創新項目,更是架設內地香港「心橋」、潤物細無聲的長程教育課程。從建築學的專業角度,過去十年它已獲得無數肯定和褒獎,諸如2011年四川馬鞍橋村重建示範專案曾獲UNESCO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大獎;「無止橋」項目則分別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大獎、《建築評論》推介大獎、美國建築師學會獎、亞洲優秀設計獎等等;2014年無止橋志願者獲第二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組委會特別獎及首屆中國設計大展優秀設計獎。

  隨著2016年馬岔村民中心的竣工,無止橋基金背后主要的技術支撐穆鈞團隊研發的可抵御八級地震、冬暖夏涼、環保實用的夯土建築,也被國家住建部視為現代夯土建築的樣板……但是更多人感興趣的是它別具一格的運作模式:橋本身的建造成本不過20多萬,反而參與項目的學生的調研、機票、住宿費用要高出建橋支出不少,「每個人很貴的,每次參與的學生少則一二十人,多則八九十人。」紀文鳳笑著介紹。「我希望每個大學生在學校時,都能有機會走出去做一次『無止橋』,既學做人,更是一生的寶貴經歷。」雖然籌款不易,雖然說一生去一次,但「有些同學,不知不覺地把心留在農村,就如一位港大女同學,一共去了5次,次次都呻『没水冲涼』,卻是樂此不疲……每一個真誠的片段都深深嵌入志願者的心里,教大家學懂感恩惜福!」

  紀文鳳認為,對學生來說這是最好的「全人教育」。林節思第一次參加無止橋時還是一個在英國留學的中學生,「只是在孩提時代隨父母到國內旅游,對中國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靠著聽流行曲學的普通話說得一塌糊涂。」參加甘肅太百村建橋的經歷,徹底地改變他之后的人生方向。「連續幾天在烈日下勞動自是疲憊不堪,一周沒有洗澡的感覺也不好受,但村民們的親切招待和簡樸秀麗的山水卻讓我一直無法忘懷。」林節思后來回憶說,自此他對內地產生了濃厚興趣,平日會主動找一些關於中國的書來讀,之后又再次參加了雲南和重慶的建橋項目。

  大學畢業后,林節思先后到上海和北京工作。「發現很多在香港沒有的難得機會。如果當初沒有參加無止橋,我恐怕不會有隻身到國內工作打拼的勇氣。」他補充道。因為無止橋改變人生軌跡的豈止一個林節思。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無止橋副統籌張宏自承,在唯成績論的校園自己不過是一名「差生」、「學渣」,偶然機會遇到無止橋,「讓我認識到原來大學可以這樣過,明白到幫助他人才是自我價值最大化的體現」,他終於發現自己在考慮綜合能力的社會上,「是一名優等生」,在村里的多日勞作之后,他甚至自覺不是一名志願者,而是一名「真正的謝家村人」。無止橋的經歷使得他在面對本科畢業以后的人生選擇時,「啟發了我一條全新的道路」。

  甘肅天水馬鹿鄉大灘村村民何圓圓在給志願者的信中這麼說,「你們的到來無形中帶給我們新的視野……我們當中許多同學的命運也因此改變」,她將無止橋稱為「求知的橋」。

  他們教曉我們珍惜

  10年前,雖然香港回歸已整整10年,但紀文鳳發覺人心尚未回歸。她的焦慮宛如盛世危言,紀文鳳以自己四分之一個世紀在內地闖蕩的經歷和經驗,認為香港和內地只有加強交流和溝通,「不偏不倚、不驕不枉、不卑不亢,以真誠的態度身體力行去體驗和了解自己一直不去認識的中國」,才能化解誤會,加深相互的了解。那一年,她發起成立無止橋慈善基金。

  「機緣巧合,我無意中參觀了中文大學吳恩融教授『良橋助學夢成真』的學生實習項目,之前他們用了3年時間在甘肅偏遠山區築橋建校,給我誤打誤撞加入,遂發起成立無止橋慈善基金,更向老闆新世界的鄭家純先生籌募了500萬元啟動費,還得到國家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全力支持,使得無止橋項目幾乎是唯一得到國家部委認可的香港NGO;之后亦得到九龍倉、太古、希慎等大企業支持,陳孔明每年為基金提供穩定捐助,使基金可以制定更長遠的策略;房署退休公務員何祝昆則負責安全措施和培訓,無止橋的名字也出自他的手筆……」

  10年間,無止橋的活動形式不斷創新,有每年籌募經費的「無止行」,有公開講座的「無止匯」,有團結橋友的「無止聚」,而服務半徑則不斷擴大,以前下飛機后2個小時就可到達橋點,近期很多項目都是不少於6個小時車程,有些更需要8個小時甚至經過長途跋涉隔天才能到達。陪伴無止橋成長多年的無止橋推廣及宣傳委員會委員李德偉認為,橋點越來越遠證明國家整體正在發展,而「我們提供的服務已從純修橋擴展到民生改善,從『以橋連結人群connect people with bridges』改為『人群就是橋梁people as bridges』,從『學習如何服務learn to serve』發展到『從服務中學習learn by serving』。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可以得到提升」。

  香港中文大學2014-2016年度無止橋團隊統籌,曾參與重慶星光村及貴州謝家村兩個項目的周宏豐在回顧自己的無止橋經歷時認為,與其說是我們幫了村民,倒不如說是我們與他們交換了東西:我們為他們建了一座橋,他們教曉我們珍惜,使我們體驗簡樸,同時為我們帶來美好回憶。「教科書上我們認識了『三農』問題,知道中國有千萬留守兒童,我們無感覺,可是當看見一個活生生欠缺關懷不能上學的小孩,便覺一個也嫌多。」曾參加2015年12月黔江潜在橋點調研和2017年鳳山村建橋及民生改善項目的重慶大學學生羅聖釗則認為,無止橋志願活動幫助的不僅是自己,而是喚醒了對周遭生活的關心,對身邊人的關愛,「一起合作,發揮自己的力量」。

  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我們的築橋也由原始工程邁向人心工程,目前香港教育倡議明辯慎思,創新科技發展和STEM ,卻獨欠了人文教育,我們建造小區中心,好讓中港大學生可以深入了解農村和生態。」紀文鳳介紹說,迄今無止橋項目共有香港、內地和海外40多所大學加入,近年來不同大學分別成立了自己的無止橋分會。「讓大家保持聯絡、研究切磋、一起成長,只要曾經有過一起起橋的日子,都會互傳音信。我們每年秋季在香港有工作營,亦會邀請新舊生出席分享,所以無止橋的大家庭天天在壯大!」(本文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吴梓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