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李苑立報道: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堪稱熱門話題,部長密集發聲、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代表團審議座談時,明確強調廣東要抓住重大機遇,攜手港澳把大灣區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圍繞新時代這一重要改革命題,我們從「兩會」上觀察到,交通互通、體制創新和科技引領,這三大方面最受關注與期待。
交通互通基本成熟 還要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已經有重大突破。在「兩會」的「部長通道」上,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表示,粵港澳大橋年內將建成通車,廣深港高鐵也將開通運行。剛剛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也在「部長通道」上透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編制已經完成,正在走報批程序,預計很快就會批覆實施。
2017年的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排名全球大灣區第二位。粵港澳大灣區以不足全國5%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2%的經濟量,正在被世界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表示,廣東省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除了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年內通車運行外,廣東省今後還會建設世界一流的港口和機場,進一步提升大灣區的交通樞紐功能。
何立峰還表示,大灣區要規劃領先,力推動建立能夠及時解決建設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些矛盾、困難、問題的決策機制和工作層面的協調落實機制。在產業發展、交通、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專項規劃要加快編制,有利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在加快推進。同時人大常委會也已審議批准了廣州、深圳、香港高鐵一地兩檢的通關安排。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北部灣農產品流通綜合示範園區董事長林水棲認為,大灣區的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後,粵東西北等不發達地區的農產品才能走得更遠,早日實現全面脫貧奔康。
體制機制有所突破 仍須創新
與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獨具特色:「一國兩制」、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並存,體制機制各有差異,在協同發展上,還存在一定的體制機制障礙。對此,何立峰表示,對粵港澳三地的人員、貨物、資金往來涉及的一些機制政策創新,目前國家相關部門正在密切磋商,成熟一項就會推出一項。比如,最近出台了一些有利於港澳同胞到內地就學、就業、生活的有關措施;廣東省也出台了有利於出入境、交通和戶政以及警務協作等方面的舉措。
張曉明表示,要通過對相關法律政策的調整完善,對有關體制機制的創新改革,來促進大灣區的人員、貨物、資金、資訊更便捷地流通,使大灣區的資源能夠得到有效集聚整合,使粵港澳三方的優勢得以互補,產生協同效應。
馬興瑞也表示,大灣區規劃方案出台後,廣東要進一步細化規劃方案,制定出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在與港澳原有合作機制的基礎上,組織好系統性的協調機制能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匯報建設情況。
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主席李惠森看來,香港在金融、科技、服務業等方面具有優勢,廣東製造業發達、市場廣闊,三地經過了十餘年CEPA的實踐與探索,許多「大門」已經打開,一些「小窗」還須細化,這主要涉及體制機制的創新,希望大灣區規劃出台後,在小窗上有突破,為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參與中國改革開放建設提供樣板。
科技引領要成為鮮亮特色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主席王榮說,要充分利用港澳人才、資金、國際化程度高等優勢,支持粵港澳聯手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台,做實做強粵港澳高校聯盟,加強高等教育協同創新,消除科創資金流動障礙,促進科創人才更加便利交流交往。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表示,在大灣區建設中,粵港澳三地可共同打造廣深創新走廊,打破三地之間在科研機制上的壁壘,協同構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協同推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讓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的科技創新基地。
全國政協委員、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說,世界上其他三個大灣區各有特色,她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可定位在科技引領上。為此,該集團已經在橫琴、南沙等地布局了高科技孵化中心。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提出,大灣區發展的核心關鍵是要推動更多領域實現率先突破、率先發展,要以點帶面促進大灣區加快邁向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全面落實「一國兩制」、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發展、深化「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世界創新強國提供更有力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光啟科技董事會主席劉若鵬指出,「香港—深圳—東莞—廣州」已經構成了一條大灣區科技創新的「黃金軸線」,在軸線上,已經有騰訊、華為、富士康、大疆、光啟、順豐等一大批科技創新型企業,這可以說是大灣區的特色之一,要先把這些高端要素的創造力調動起來,必將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一流的灣區,再次讓中國南方的改革開放成為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