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靜海 創新支撐
駛入高質量「快車道」護航京津冀協同發展
又到一年三月時,東方風來滿眼春。穿行在津沽西南的靜海大地,一股股熱火朝天的氣息和生機活力撲面而來。迎著多重機遇的春風,靜海從幽靜的歷史后院款款走上時代的大舞台,沿著勾勒好的一幅絢麗的藍圖,大步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雄安新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決策的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對靜海而言,對接服務雄安新區,是千載難逢、發展首事。」這是靜海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的共識。該區將「努力創建天津全方位服務支持雄安新區的示範區,著力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共識化為行動,擂響了蓄勢騰飛的戰鼓。
奮進新時代,築夢新征程。作為天津距離雄安新區最近的區域,靜海區在瞄準服務雄安新區上具有「先天」優勢。2018年,靜海區將按照建設天津全面對接服務雄安新區示範區的標準,推動產業對接,培育壯大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培育打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把靜海打造成為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產業集聚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產業示範區。香港商報記者 邢寶華 通訊員 宋琨
全方位服務雄安新區護航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征程
「我們要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搶占先機,贏得主動。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性窗口期,主動融入京津冀對接服務雄安新區!」靜海區委書記藺雪峰如是說。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戰略篇」的組成部分。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主動服務雄安新區建設,對靜海發展意義重大,特別是建設雄安新區,給靜海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為靜海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難得契機。
建設雄安新區,為靜海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了有利機遇。而雄安新區的設立,使靜海一躍成為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區的重要節點。如今,靜海正以服務雄安新區為方向,爭當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排頭兵。
靜海在天津距離雄安新區最近,僅40公里,且與雄安新區自然條件相似、生態水系相連、地域人文相親,綜合交通、產業配套、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優勢明顯,特別是靜海還是雄安新區與濱海新區、天津港、長三角、山東沿海地區連接的重要樞紐,有條件、有能力成為天津市全面服務支持雄安新區的排頭兵和橋頭堡,在天津服務雄安新區的戰略部署中起好示範帶頭作用。
由此,靜海在抓緊規劃編制和啟動前期工作,積極推動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按照建設天津全面對接服務雄安新區示範區的標準,確定靜海的功能定位,抓緊完成城鄉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等專項規劃修編工作。
不但如此,靜海還在推動交通互聯,打通通往外阜的「斷頭路」。爭取津雄高鐵、津滄城際鐵路過靜設站,推進蔡公莊通用機場建設,加快唐官屯鐵路貨運戰略裝卸點建設,打造津雄、京滬交通走廊,「海空鐵」、客貨運一體的交通樞紐。瞄準產業對接,靜海主動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積極引進健康、體育、醫療等「國字號」項目,努力建設成為疏解北京非首都資源的重要承接地;培育壯大休镕養老、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積極謀劃建設雄安-靜海-濱海新區新興產業發展帶,打造成為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產業集聚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產業示範區。按照推動生態共建的思路,靜海主動參與白洋淀-獨流減河-渤海灣生態廊道建設。落實區域環境聯防聯控機制,服務京津冀一體化的環境治理體系建設。
事實上,積極對接雄安新區,靜海的企業已經在行動。
2017年,河北省住建廳印發《河北省裝配式建築「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河北省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達到20%以上。而雄安新區作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其規劃建設的7個重點任務之一就是建設綠色智慧新城。位於靜海區的友發鋼管集團正是看中了這一規劃重點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影響。其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作為全國千萬噸級銲接鋼管制造企業,集團已經通過創新技術、延伸產業鏈等方式,改變了傳統鋼管生產模式,實現轉型升級,企業所生產的鋼管產品適用於裝配式住宅建造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著雄安新區整體的建築需求,特別是裝配式建築的需求。」
目前,友發鋼管集團的產品已經用於裝配式住宅的實踐,位於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內的裝配式住宅項目靜海子牙白領宿舍已建造完成。
據了解,以友發鋼管集團為龍頭,2017年靜海區申報了子牙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努力將該基地打造為天津對接雄安新區裝配式建築的橋頭堡。
背靠京津、面向冀魯,處於京津冀三大經濟圈的交匯點,優越地理位置是天津海吉星物流園落戶靜海的主要原因。這也為打通京津冀物流、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發揮出功效。據了解,作為農產品集散中心,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總占地約6000畝,被譽為京津冀「菜籃子」,聯合相關部門努力打造進出口農產品貿易中心的「國檢試驗區」和第三方農產品安全監測實驗室。
目前,「直通進區」檢驗檢疫監管模式在海吉星農產品物流園正式啟動運行,成為靜海區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服務產業發展的創新舉措,加快完善京津冀及三北地區農產品供應鏈結構。天津海吉星總經理余少平說:「海吉星整個項目在全面建成開業后,預計年交易銷售額可達3000億元,容納各類企業及商戶3萬餘家,可帶動近50萬人就業。
伴隨著檢驗檢疫『直通進區』模式的實施,將圍繞環首都1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推動靜海區將成為北方地區唯一集通關、查驗、檢驗檢疫、堆存、保稅倉儲、加工配送、國際物流分撥配送、進出口貿易等功能於一體的農產品產業聚集區、區域協同發展樣板區和檢驗檢疫服務發展創新區,這將對京津冀地區農產品供應產生深遠影響。」
現代產業體系支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在去年全球矚目的第十三屆全運會上,包括足球、籃球、自行車、藝術體操等14個大項、57個小項的賽事位於靜海團泊湖畔的天津健康產業園舉行,不僅再次向世人呈現了詩人郭小川筆下團泊洼的詩意與秀麗,也將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擁有大健康產業的綠色靜海。
天津健康產業園距市中心區10公里。園區以體育健身產業「起筆」,高標準建設了23個專業化國際標準體育場館,先后承接了東亞運動會部分賽事、WTA天津公開賽、環中國自行車賽、「誰是球王」爭霸賽等一系列國際國內重大賽事。
2017年2月,靜海區團泊湖地區被命名為團泊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成為繼奧林匹克中心場館群以來天津市第二個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充沛的體育資源吸引著眾多文化旅游項目紛紛落戶,園區年接納游客80多萬人次。全球唯一的薩馬蘭奇紀念館被評定為國家4A級景區,團泊尚柏奧特萊斯商業廣場產業帶動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團泊湖仁愛樂樂島成為天津市乃至京津冀地區全民健身旅游的特色聚集區。作為國內備受矚目的明星級新能源項目,目前,位於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的天津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一期項目已於2017年11月正式投入生產,300台純電動公交車交付使用。
「國家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是9個重點發展領域的其中一個。」天津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開發新能源汽車領域,不僅能通過技術升級推動產業升級,也能夠實現綠色出行和綠色交通,促進環保事業。實行「圈區管理」,強化環境約束;淘汰落后生產力,解決「散亂污」問題;以優質新能源項目為抓手,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推廣「互聯網+」技術,完善電子化交易模式……這些是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堅持綠色發展的關鍵所在。
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循環經濟專業化園區和全國第一家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堅持綠色集約發展,深圳格林美、珠海格力、安盛津安、TCL奧博等一大批超10億元的循環經濟龍頭項目相繼落戶,實現了天津市再生資源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每年可節能524萬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166萬噸、二氧化硫10萬噸,節約石油180萬噸,節能減排效果顯著;注重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以格林美、TCL奧博為代表的「回收哥」「百度回收站」等網絡回收平台相繼上線投入使用,逐步形成了線上線下一體化回收、環保化處理、電子化交易的廢舊商品回收模式。
目前,該園區入駐企業290餘家,年處理加工各類再生資源150萬噸,成為我國最大的「城市礦產」基地。依託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承擔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調整和環保企業轉移的總體部署,天津濱港電鍍產業基地成為天津地區唯一的金屬(非金屬)表面處理集中加工區,致力打造全國一流的電鍍示範基地。
目前,包括為全球知名的飛機制造商龐巴迪宇航公司供應航空零部件的天津飛悅航空零部件表面處理項目等50餘個項目已簽約入駐,吸引了多個龐巴迪航空零部件配套項目相繼落戶投產,涉及航空、高鐵、汽車、電子零部件等多個領域。作為以有色金屬加工和鋼軋延業為主的傳奇小鎮,大邱莊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經過近40年的改革發展,目前,入駐各類工貿企業近3000家,金屬制品加工能力3900萬噸,先后被命名為中國銲管生產基地、中國鋼管外貿基地、北方最大的鋼材加工基地、千億級的金屬制品加工基地。今年,大邱莊逐步實施工業區和重工業東移工程,依照「管廊式」「海綿式」「生態式」發展理念,高標準建設包括裝配式建築產業區、高端金屬制造區、健康產業制造區和汽車配件制造區在內的30平方公里新型高標準工業園區。
大邱莊鎮相關負責同志表示,隨著現有工業企業的遷入,原有工業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優化換代升級,新的服務制造、綠色制造、高端制造、精品制造工業產業體系將逐步形成,成為這座「鋼鐵重鎮」的轉型新支點。
城鄉融合發展擎畫鄉村振興新願景
如果說工業的綠色轉型為大邱莊注入了強勁動力,那麼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則為大邱莊插上了綠色之翼。在大邱莊農業示範園,設施農業單體面積最大的津美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內,日光溫室大棚連片成方,瓜果蔬菜飄香,農民喜獲豐收。
靜海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載體,將農業農村擺上優先發展位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著力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走質量興農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打好精準脫困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靜海區成立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做好頂層設計,加強鄉村振興戰略的領導和實施,把農業農村放到優先位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譜寫新時代靜海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
若說天津鄉村改革,從洼地里崛起的魅力團泊新城,到「傳奇小鎮」大邱莊的轉型發展,這一步一腳印堅韌蛻變的過程,正是天津鄉村振興把改革進行到底的印證。隨著「現代化天津」建設的不斷加快,鄉村振興更加關乎人文、關乎發展。在天津,一個個生態、智慧、文明、富裕的鄉村正款款走來。
三十多年前,著名詩人郭小川筆下的《團泊洼的秋天》讓團泊洼曾經的野性荒涼得到了詩意升華,詩因景生,景以詩顯,團泊洼從此名揚天下。新春剛過,年味猶存。住在新房子里,70多歲的黃萬成和家人喜逐顏開回憶當年,「以前的團泊洼除了水,就是蘆葦和草。家家戶戶都住土坯房,村里進不來車,村民要是出門只能坐船。1958年,團泊洼進行改造,修建了水溝、河道,水出去了,到了2010年,修建了團泊大橋,通過公路就能和外界相通,老村也都變樓房了。」
事實上,從2008年就開始,推進小城鎮建設,「老村變樓房」的項目在天津靜海團泊逐步實施,規劃總建築面積486000平方米,總投資30億元。到2015年春天,包括團泊村、孟家鋪子、吳家窯、張家房子在內的8個村莊,2701戶,8234人換了新房,一次性搬遷入住率達98.15%。
「過去幾千年我們的農業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如果還按照這種一家幾畝地的生產模式,只能解決溫飽,解決不了致富和發展的問題。」對於鄉村振興,天津市靜海區委書記藺雪峰每每在與村民「拉家常」時就會提到,農業要想發展,最關鍵就是實現農業規模化。
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加大土地流轉力度,通過種植結構的調整,實現增效增收。另一方面還要提升農民的生活環境,加強污染防治體系建設,讓群眾能夠呼吸上更清新的空氣,喝上更乾净的水。在靜海西北部的134平方公里的林海循環經濟示範區內,一排排食用菌種植拱棚整齊林立。沿著「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設施農業,促農增收致富」的思路,則淼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吳則淼發展起食用菌種植,「目前,食用菌年產量達到200萬斤左右,年收益達30萬-50萬元。我們的木耳、香菇等根本不愁賣,還沒長出來就已經預定出去了。」
「林海循環經濟示範區獨有的優勢和熱情周到的服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商到這里發展。目前,靜海的循環經濟、健康產業、先進制造等已經承接了眾多非首都資源項目,同時,靜海與周邊河北五市縣人緣相親、交通相連、產業相近,主動對接周邊的河北五市縣,發揮協同發展的帶動作用。」天津市靜海區農委黨組書記、主任王桂橋表示,結合區域發展實際,目前已經培育形成了循環經濟、健康產業、商貿物流、現代制造、都市農業、文化旅游等六大特色產業。
普惠改革發展成果書寫民生為本新答卷
陽春三月,詩意濃濃。騎行在團泊湖環路上,陣陣春風撲面而來,寬闊的團泊湖上波光粼粼,仰望碧藍的天空,群雁一字排開從頭頂掠過……
作為天津最大的自然生態保護區,團泊濕地被列入「中國濕地自然保護區名錄」,湖區擁有1.8億立方米的豐富蓄水量,盛產魚蝦蟹等各類水產,白鸛、黑鸛、天鵝、鴛鴦、白鷺等164種珍稀鳥類栖息繁衍,成為世界上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
以建設京津都市圈大湖景區和全產業休閑基地為目標,靜海區充分利用「林、河、湖、泉」等資源優勢,加快建設一批精品旅游點位。以林海循環經濟示範區為核心,打造以綠色為主題的生態園區。區內苗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90餘萬噸,釋放氧氣210餘萬噸,消化吸收各類灰塵300餘萬噸,是天津市西南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天然氧吧。建設和諧幸福的新靜海就要始終把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要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百姓上。就業、就醫、社保、住房、養老、教育等一件件事關百姓冷暖的民生大事一一破題;一個個事關衣食住行的惠民工程接連開工……靜海民生建設投入之多、力度之大、效率之高、受益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連續實施10項民心工程,用於民生的財政支出累計達到226億元。144條道路里巷和70片老舊樓區基礎設施完成改造提升,直接受益群眾16萬人。3550戶農村困難家庭的危房完成改造。鎮村綜合服務中心和服務站實現全覆蓋。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和國家職成教育示範縣,連續三年培養出天津市高考狀元。區人民醫院晉升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建成一批村養老服務中心,成為天津市首個「中國書法之鄉」。新增就業4.6萬人。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5.2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665元。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編制完成了100多項重點規劃,實現了區域規劃全覆蓋。新104國道等一批重大路橋工程相繼建成通車,「十縱七橫一環十二射」路網構架基本形成。團泊示範鎮實現整體搬遷,子牙示範鎮啟動搬遷,大邱莊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新增城鎮人口12.3萬人,全區常住人口增加近7.5萬人。
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軟實力得到持續提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城區創建活動深入開展。21人分別入圍全國百名美德少年、天津市道德模範、中國好人榜,8個單位和村鎮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和文明村鎮稱號。區圖書館、區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一級館,鄉鎮文體活動中心、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實現了全覆蓋。
連續舉辦兩屆全國新媒體高峰論壇,新媒體小鎮落戶團泊新城。「銀鋤盃」全國漫畫大賽、「鸚鵡盃」全國手風琴大賽成為靜海文化品牌。這一組組民生數據背后,是靜海區委、區政府始終把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建設群眾熱切盼望、迫切需要的民生工程;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積極實施惠民政策,不斷加大對民生工程和社會事業的投入,確保讓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得到實惠、有更多獲得感。堅持綠色決定生死,抓環保就是抓發展,在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同時,常念綠色發展的「緊箍咒」,把「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貫穿於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寧可犧牲一點經濟增長速度,也不要「帶污染的GDP」,全力打造生態型經濟體系,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使綠樹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靜海緊緊抓住「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等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突出重點、完善制度,補短板、強弱項,每年實施一批民生工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切實解決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問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延伸,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集中力量統籌做好就業、社會保障等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作,保證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深入做好結對幫扶困難村工作,認真落實「五個精準」,重點加強對特困人員一對一幫扶,確保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一人。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提檔升級,用三年時間讓全部農村居民喝上城市自來水、全部建成「四好農村路」、讓廁所革命深入鄉村每一個角落。利用好棚戶區改造政策,啟動城中村三年改造計劃,讓更多群眾住上新居。
生態環境建設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鞏固中央環保督察成果,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全年空氣質量好於去年。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強化「東湖西林」生態格局,全面提升團泊湖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平,加快林海循環經濟示範區「城市綠色氧吧」建設,推進南運河保護規劃實施。在環境改善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積極構建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秩序安定有序。深化依法治區實踐,形成權責明晰、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政治獲得感,在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
靜海正在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堅持高站位、大視野、新理念,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慣性思維,以靜海人海納百川的胸懷、敢為天下先的銳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奮力書寫新時代靜海融入京津冀、全方位服務對接雄安新區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