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十一
上周,一則「男子曾是理科狀元考上清華,曾任職某企業,后因父親癱瘓在床畢業回家鄉當了保安」的視頻在網上傳播引發熱議。有網友表示,這是資源的浪費,「清華北大這樣的教育資源不是為了培養小區保安的。」也有網友認為,不能干涉他人的職業及生活選擇。另外,還有網友表示,這與張曉勇的專業有關,生物類的專業本身很難就業。
筆者認為,首先我們無法評判他的個人工作和生活選擇。其次,名校畢業生最后沒有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工作問題早已屢見不鮮。前有北大畢業生賣豬肉、人大畢業生成困難戶,后有清華畢業當保安。這類新聞事件的背后,反映的是高校畢業生職業生涯缺乏規劃,以及個人在時代潮流中的渺小和無助。
個人奮斗需與時代發展結合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張曉勇的每一次人生選擇。新聞中說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日化公司做客服。張曉勇抱著去公司做研發的目的,結果被分配到了客服,原因是公司的研發在國外。由此可見,張曉勇去的大概率是一家外企。在90年代,外企意味著高收入、高福利。因此,張曉勇接受了崗位的差异,從而選擇了一家收入高的外企。
緊接著,事情迎來關鍵轉折點。首先是張曉勇的父親病倒了,其次是在那家企業干了幾年一直不順心,所以他最終選擇辭職回家照顧父親,并進入了房地產企業。其實,他完全可以將父親接到廣州,自己跳槽換另一家公司。因為90年代中后期,南方沿海城市正蓬勃發展,機會眾多,而老家三四線城市,還未迎來發展浪潮,工作機會也不多。最終,他回到老家后,事業沒有起色,并選擇去當保安。
回顧張曉勇的工作經歷、人生軌跡,筆者不得不感叹,人的一生確實是由幾個重要的選擇構成。有時候,過了這村就沒這個店。很多網友在批判這些名校學子高分低能以及專業失敗等。
其實,他們大都忽略了時代的進程,包括家庭變故、個人身體以及城市的發展和行業的興衰等等。那些成功者,多數是時代進程中的幸運兒。而對於那些平凡者,我們也無需過多苛責,反而需要從中吸取些許經驗,為自己以后的人生選擇上添一分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