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長和系股份大執位
2018年 03月 19日 08:27    香港商报
 

基建及固定收益或成主業

長和系股份大執位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宣布退休,消息轟動全港。外界其中一個焦點是長和系未來的去向,雖然李嘉誠重申集團已有長遠策略藍圖,但長和系近年動作頻頻,市場及投資者實難以摸清集團動向,本報為讀者拆解「後李嘉誠時代」的長和系,以及探討其投資策略。香港商報記者 林展鋒

長和系上市股份包括長和(001)、長實(1113)、電能(006)、長江基建(1038)、泓富產業信託(808)、置富產業信託(778)、匯賢產業信託(87001)、港燈-SS(2638)、長江生命科技(775)以及TOM集團(2383),惟市場一向較留意長和、長實、電能及長建四大長和系旗艦的動向,隨着李嘉誠長子李澤鉅接棒,系內股份的價值及業務組合隨時大執位。

四大旗艦以基建作「膽」

2015年長和系重組長實集團及和黃集團之業務時,將兩家集團重組成長江和記實業(長和)及長江實業地產(長地),其中前者會接手兩個集團所有非房地產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零售、基建、能源及不動產租賃業務,而後者則合併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

不過,去年長地表明會重新拓展多元化業務,並由「長江實業地產」改名為「長江實業集團」,令長和系四大旗艦某程度上出現同質化情況。尤其去年,長和、長建以及電能多次合組公司進行收購行動。

長實、長和及電能於2017年5月合組一家分別佔40%、40%及20%的合營企業,收購澳洲、美國、加拿大及英國多項能源資產擁有人及營運商DUET集團。另外,長實又與長建成立分別佔65%及35%的合營企業,收購以德國為主要市場之能源管理綜合服務供應商ista全部股權。可見上述提及的三家公司都已滲入基建業務,而長和作為長建的大股東,都能獲取一定的基建業務收益。

長和系四大旗艦中,長建及電能毫無懸念是主營基建的公司;長和由重組後開始負責系內的電訊、基建、港口及零售業務;唯獨長地去年改名成長實後,動向未明。

在李嘉誠上周五最後一次以長和系主席身份出席業績發布會中,除了回答眾多有關政治、經濟及對本地樓市的看法外,亦特意提及長實的業務發展。他在會中強調,長實將會貫徹積極增加固定收入的投資策略,進一步鞏固其固定收入基礎,並預計2018年固定收入溢利收益將較2016年增加逾50%,是多年來罕有在業績會中向股東承諾業務目標。即將接任長和系主席李澤鉅在會中也表示,地產業務永遠都是集團主業,惟業務佔收入比例可多可少,可見長實的投資重點已由地產轉向固定收益。

長實傾向固定收益

即使在業績會前,長實針對固定收益業務有所行動,例如在2016年12月,長實向長和系收購飛機租賃公司CKCapitalLimited及HarrierGlobalLimited全部股權,令飛機租賃成為長實的投資組合之一,而去年在固定收益業務上最大的動作,就不得不提402億元出售旗下中環中心75%股權。

有分析員透露,表面上,長實套現中環中心使集團去年失去8億租金收入,但李嘉誠在業績會中承諾,會為集團找回至少16億元的租金收入,而且集團資產負債比率只有約42%,銀行及其他借貸亦只佔總資產的12%,現金流亦十分充裕,足以應付未來的收購需要。

長實未來策略側重於固定收益,一方面當然可以對沖地產周期對公司現金流的影響,卻同時減少集團盈增長的爆發力,其實際資產淨值與股價存有至少50%折讓,亦未有本地基金將長和系股份列為十大持股。對於穩健的投資者來說,長實的投資策略十分適合他們。就如李嘉誠在業績會中表示,如果投資者在1972年以每股3元買入長實,並把所有股息投放在長實及長和的股票上,其投資回報將高達5000倍,遠高於同期買入追蹤道指ETF的回報(25倍),加上長實以基建收入作「膽」,配合固定收益及地產等業務,可望有效分散各個經濟周期的風險。

長建及電能適合食息族

至於長建及電能,則較適合「食息一族」,事關港燈自分拆成電能及港燈-SS後,管理層一直尋求將電能及長建合併,以求有效調動資源,並統一基建業務。雖然該合併方案在2015年被否決,但管理層似乎也能找到折衷方法:在進行企業併購時,電能及長建會合資組建合營公司對目標進行收購,電能亦會派發特別股息,將現金流轉移至母公司長建。因此,散戶買入電能「博特息」亦未償不可,惟管理層可能隨時更改派息政策,而且大部分優質資產都集中於長建,投資者要慎防賺息蝕價。

若自問是較保守的「食息一族」,則可考慮買入長建收息。雖然基建業務回本期長,回報亦較其他行業低,但長建仍能保持每年盈利增長,集團上市近20年來,每年均增加派息,屬長遠收息之選。而且,長建是由李澤鉅一手「湊」大,相信日後會更看重長建在長和系中的地位。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香港商报实习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