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鄉村振興的人本思想與文化靈魂
2018年 03月 21日 09:24    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訊】記者曲直報道:鄉村振興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熱詞,勢之所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城鄉發展失衡。鄉村振興已是中國現代化強國路上的一道「必答題」。

從曾經在梁家河插隊七年做農民的習近平,到曾經擔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再到今日領航十幾億人口大國的習近平,他對鄉村、農民始終牽挂在心。兩會下團時,他更是多次提及鄉村振興,并提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抓手。筆者認為,在這五大抓手中,人是核心和基礎,文化則是鄉村現代化進程中不可丟失的靈魂。

補上人才短板 培育新型農民

只有切身感受到那些僅有老人留守的鄉村的落寞,才更能體會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在廣東團下團時強調「要讓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腳,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

相比城市的繁華與擁擠,目前很多鄉村已經出現了空心化的趨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不解決人的問題,無异於紙上談兵。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城鄉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逃離」故鄉。有兩種「逃離」的方式,對農村發展的人才需求形成了釜底抽薪。一種是通過升學,使得農村精英流失;一種是外出務工,使得農村青壯勞動力流失。前者常常在城市里安家,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會變成地道的城里人,僅僅逢年過節時回老家看看,短暫聚首后,又是匆匆的長久別離。進城打工的農民已經從「一代」,發展到了「二代」,如果說第一代農民工還有可能在農忙時回家照顧一下地里的莊稼,90后甚至00后一代農民工,基本上已經無意再從事農業生產,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已經和城市生活沒有多大區別。

人才是第一資源,第一生產力。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走「以人為本」的振興之路,必須優先制定和實施系統的鄉村人才振興戰略。

最為緊迫的是,首先要把大量優秀的農民留在農村,讓他們成為職業農民,讓農民成為一個社會所尊崇的職業。一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投資於人的戰略,即加大投資醫療衛生,保障鄉村居民的健康;提高農村干部的待遇和水平,讓他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另一方面,加大投資各類教育,提升農民的素質和能力;增強對農村人口職業培訓,幫助農民和返鄉創業者提高工作技能。同時,在高校和職業院校定向培養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定向就業為鄉村留住人才。

其次,要加大鄉村人才引進力度。一方面,政府要通過扶持和鼓勵政策,吸引農民工回鄉務農、辦廠辦企業。另一方面,政府要創新鄉村人才引進制度和政策,搭建平台,暢通渠道,吸引和支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合作、有情懷的城市優質人群,到農村投資發展、共促鄉村振興;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員到農業農村大顯身手,發揮新鄉賢等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讓鄉風文明成為鄉村振興的靈魂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沒有人會懷疑中國鄉村會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主戰場之一。但是,當大批資本進入鄉村后,故鄉會否成為城市的翻版,那些原本已經脆弱的鄉村文化會否被徹底摧毀?

不可否認,在城鎮化的狂飆進程中,以禮俗秩序為內核的鄉村文化發展與保護被忽視了。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指出,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是一種「差序格局」。而圍繞這一人際關系格局,衍生出的一系列禮節和習俗,建構出了農耕時代的鄉村社會圖景。歷史上,農民是「士農工商」四民之一,是社會發展的基石,而農村更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階層流轉、文化更替的源頭。鄉村文化是農村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沉澱,是農村人與物兩大載體的外在體現。而隨著時代變遷,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對農耕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冲擊,原有的以禮俗秩序為內核的鄉村文化正在逐漸發生變化,而有的甚至接近消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是回歸并超越鄉土中國。中國本質上是一個鄉土性的農業國,農業國其文化的根基就在於鄉土,而村落則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振興鄉村的本質,即是要回歸鄉土中國,同時要在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超越鄉土中國。中國文化本質上是鄉土文化,鄉土、鄉景、鄉情、鄉音、鄉鄰、鄉德等構成中國鄉土文化,也使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構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理應是重構中國鄉土文化的重大舉措,也應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戰略。因此,必須走文化振興之路。

首先要加大對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力度。包括祠堂、非物質文化遺產、鄉約村規、節慶活動、講究孝道等在內的鄉村文化,是每個人留得住鄉愁的重要載體,更是中國幾千年保持和諧統一的命脈,需要全方位保護和弘揚,讓鄉村始終成為有溫度、有情義的人類生活共同體。政府要全面掌握不同鄉村農業文化遺產情况和保護現狀,有針對性制定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恢復策略,推動社會形成保護鄉村文化的共識。在傳承利用方面,要切實推動鄉村文化轉化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資源,以文化推動產業,以產業發展文化,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僅可以增強農民的文化素養,更是可以帶動經濟發展,讓「農民」真正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

其次,要大力供給鄉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扶持農村形式多樣的自治文化活動,滿足鄉村居民不斷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長民眾的文化素質。要加大送文化下鄉力度,「送」是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應該是調動人民群眾自己的創造力,讓鄉村生動的、新鮮的、活潑的文化自然迸發出來。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新時代新起點,只有不斷豐富鄉村文化內涵,讓鄉土文化溫潤鄉村「精氣神」,才能讓鄉村煥發生機和活力,讓鄉村從外美到里。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香港商报实习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