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坑口風物志 回緬一甲子
2018年 03月 25日 07:27    香港商报
 

縱然滄海桑田 美好故土未忘

坑口風物志 回緬一甲子

【香港商報訊】記者鄭玉君報道:逾40萬人居住的將軍澳新市鎮,其發展包含了對坑口原居民的影響,如遷離原居地,忍受堆填區的環境問題等。縱然滄海桑田,美好故土未忘,坑口鄉事委員會趁成立60周年,推出《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一書,記述坑口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及文化遺產。
《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封面。

新書發布會於3月17日在坑口鄉事委員會(下簡稱「鄉委會」)舉行,多名政經界代表作主禮嘉賓,包括中聯辦新界工作部副處長王武、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西貢區議會主席吳仕福,還有資深藝人汪明荃等。

滄海桑田變將軍澳新市鎮

鄉委會主席成漢強致辭時表示,將軍澳醫院及新市鎮一帶地方,30多年前還未發展,那時海灣旁邊有舊墟、船廠、碼頭,一片汪洋,幾十年過去,滄海桑田,將軍澳新市鎮出現,其間的填土、填海,令坑口一些鄉村受影響要搬遷,如坑口村、魷魚灣村、田下灣村、斧頭洲村,村民對此無奈接受。去年鄉委會成立60周年,坑口風物志一書為誌慶之作,主編者用了一年多時間走訪村代表及村民,深入介紹鄉村歷史,他期望大家透過此書,增加對坑口的認識。

水坑直通大海得名坑口

該書的主編是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他表示,「坑口」一名,源自孟公屋村附近一條水坑。該水坑直通大海,而「坑口」位處於水坑的出口,故以之命名。隨着康熙復界,300多年前,大量客籍人士遷入坑口,坑口漸漸發展,至今已有18條村落。開埠初期,坑口居民仍以務農、捕魚為主。後來因為地利因素,坑口逐漸出現各種工、商業運作,而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必定是「坑口墟」。時至今日,坑口墟也隨着社區變遷而消失,坑口的發展也越趨多元化。

新書發布18村麒麟隊到賀

坑口風物志一書共有八章,內容包羅坑口對將軍澳新市鎮發展的貢獻、昔日的謀生模式、傳承千年麒麟舞、傳統客家美食、宗祠文化等。其中「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更名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中。新書發布當日,坑口18村麒麟隊親臨到賀,而其中的馬游塘村的李有昌師傅,更率領「江西竹林寺螳螂派馬游塘村國術麒麟會」麒麟隊表演「水盆橋青吐玉書」(水為財,盆為滿,玉書為吉祥語,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功架十足,現場喝采聲連連。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香港商报实习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