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首張個人徵信牌照落地 內地開啟信聯時代
2018年 04月 03日 10:18    香港商报
 

    首張個人徵信牌照落地 內地開啟信聯時代

    2017年非銀行消費金融爆發,但個人信用問題始終困擾著非銀行消費金融機構,內地首張個人徵信牌照近期終於下發。2月22日,人行官網發布公告顯示,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的個人徵信業務申請已獲人行許可,業內期盼已久的「信聯」揭開了神秘面紗。專家認為,作為與「銀聯」、「網聯」等齊名的金融領域行業聯合機構,「信聯」的建立有望破除信息孤島、終結多頭借貸等亂象,實現個人徵信在互聯網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全面覆蓋。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人行拍板 「信聯」誕生

    個人徵信機構試點工作已邁入第四個年頭,百行徵信由監管機構和行業協會牽頭,個人徵信企業參與,因而被認為是個人徵信領域的聯合機構——「信聯」。

    「信聯」的落地意味著申報了多年的民營機構個人徵信牌照「夭折」。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信聯」產生於個人徵信牌照「難產」之際,也是市場上個人徵信機構和監管博弈的產物。

    三年前,人行曾通知芝麻信用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期6個月。首批獲得試點資格的8家公司,既包括BAT系,也包括金融機構。

    彼時,8張徵信牌照的發放似乎已成為既定事實,只是時間的問題。但劇情出現了大的反轉,8家試點機構的落實情況不盡如人意。

    2017年4月,在「個人信息保護與徵信管理」國際研討會上,人民銀行徵信局局長萬存知表示,8家進行個人徵信開業準備的機構,目前沒有一家達到要求,在達不到監管標準的情況下,不能把牌子發出去。

    萬存知當時坦言,每一家機構都想追求依託互聯網形成自己的業務的閉環,這樣在客觀上就分割了市場的信息鏈,而且每一家的信息覆蓋範圍都受到限制,因為信息不廣、不全面,這樣帶來產品的有效性不足,不利於信息共享。

    然而,放任各機構在徵信市場「混戰」顯然不行,最終還是人行出來主持大局,於是便有了「百行徵信」。

    2017年11月份,有消息傳出,人行已決定由互金協會牽頭成立個人信用信息平台,2017年底就要正式批籌。這一平台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把人行徵信中心未能覆蓋到的個人客戶金融信用數據納入,構建一個國家級的基礎數據庫,實現行業的信息共享,以有效降低風險成本。

    隨後這一消息被證實,1月4日,人行發布公示,宣布受理了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籌)的個人徵信業務申請。時隔一個多月,人行便披露了首張設立經營個人徵信業務的機構許可信息公示表。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百行徵信從放出信息到正式獲牌,前後不足半年時間,相比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等8家機構,2014年內測上線、2015年獲准試點、2017年4月被告知暫時未達要求,「信聯」牌照批覆的效率之高,令人歎服。

    互金協會牽頭 揭開神秘面紗

    據人行官網公告顯示,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的許可日期截止到2021年1月31日。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廣峰稱,許可時間為3年,設定了一個期限,如果做的不好,有可能不續期,給未來留下一個可進可退的空間。

    百行徵信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最大股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芝麻信用、騰訊徵信、深圳前海徵信中心、鵬元徵信、中誠信徵信、考拉徵信、中智誠徵信以及北京華道徵信8家首批個人徵信牌照試點機構各持股8%。

    薛洪言認為,信聯與銀聯、網聯等機構一樣,股權結構也做到了充分分散,能夠確保機構經營的中立性。同時,信聯作為一家徵信機構,天然具有行業基礎設施的屬性,在監管和經營層面都會格外強調中立性和客觀性。

    而信聯「掌門人」也浮出水面。人行披露,信聯的法定代表人是朱煥啟。公開資料顯示,朱煥啟出生於1960年,曾在人行貨政司就職,後歷任人民銀行大連市支行黨委書記、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大連分局局長。近年來,朱煥啟擔任匯達資產託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該司被外界稱為「第五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

    從朱煥啟個人履歷來看,有在人行和國家外管局分支機構工作的經歷,但並非來自業內此前猜測的徵信系統。

    對此,何廣峰認為,一方面,人行系統的官員可能並不願意去這樣的一個未來按照商業化公司運營的企業,畢竟未來會發展成如何,還不得而知。另一方面,新興的這樣一家公司也需要有魄力商業人才來掌舵。總體而言,人行對百行徵信定位應該很清晰,希望將它打造成為一家更為市場化的徵信公司,類似於美國的三大徵信公司一樣。所以在選才方面,思路也更開放。

    此外,信息顯示,百行徵信公司的營業場所為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深南大道1006號深圳國際創新中心E棟,但本報記者實地探訪時發現該公司尚未進駐。

    上市公司銀之傑此前公告稱,子公司華道徵信參與發起設立的百行徵信尚處於籌建階段,業務尚未正式開展。

    補位民間徵信 劍指多頭借貸

    信聯最重要的「初心」,是在籌建之初便已明確的,即補位民間個人徵信。據悉,目前人行徵信中心的個人徵信數據覆蓋面僅為35%。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月底,中國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64421.4億元。然而,中國傳統金融機構在提供個人消費信貸方面長期缺位,導致很多個人借貸數據「流落民間」。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產業發展藍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8月31日,在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收錄的9.3億自然人中,僅有4.6億人有信貸記錄。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李虹含介紹,目前徵信領域並非空白,有人行徵信中心、國家信息中心等國有機構,不過,人行徵信等數據主要來源於金融機構,在互聯網信息上存在不足;從數據結構來看,人行徵信中心更多是結構化數據。

    也因如此,民間個人徵信領域的空白始終未能全面填補,進一步導致個別互聯網金融平台過度多頭借貸、詐騙借貸的亂象難以杜絕。「比如『薅了羊毛』就飛走的『羊毛黨』,暴露了現階段徵信業務的短板。在信息割裂大背景下,每個人的信用成為孤島,好人無法被認識,壞人無法被甄別。」李虹含說道。另有機構統計數據顯示,在2017年四季度時,現金貸申請者共債比例還超過80%。

    人行副行長潘功勝曾談到,「無所不包的全面徵信只是一個理想狀態,而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卻是徵信業發展的一種常態。」

    那麼,「信聯」的數據主要包括哪些呢?從8家參股公司,可略窺一二,此前8家試點機構分別推出了不同的徵信產品,包括阿里旗下芝麻信用芝麻分,騰訊信用的騰訊信用分、平安旗下前海徵信的好信度,考拉徵信的考拉分,華道徵信的豬豬分等,其中,芝麻信用藉助淘寶、天貓以及支付寶交易記錄,判斷個人信用;騰訊徵信,利用社交工具和微信支付記錄等信息判斷個人信用;前海徵信,依託平安數以億計的客戶及其在平安的記錄判斷個人信用;中誠信徵信、中智誠徵信、鵬元徵信、考拉徵信、華道徵信則是各個細分領域的傳統徵信公司,擁有大量數據。

    除了8家股東的數據之外,「信聯」的數據來源還將包括200多家網貸公司、8000多家的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上述這些海量的購物、支付、社交、出行、P2P、互聯網金融等數據都會在「信聯」進行有效的整合共享,「信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信息數據超級樞紐。

    薛洪言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信聯」的數據主要聚焦於互聯網信貸數據,與側重傳統銀行的人行徵信中心形成差異化互補。由於並未接入社交、電商等商業化數據,信聯的定位仍然是信貸徵信。

    評級機構穆迪則表示,「信聯」將為非銀行消費金融參與者如P2P網貸平台等目標客戶機構填補消費者信貸記錄的信息缺口。此舉對發放個人貸款的銀行和消費金融資產支持證券 (ABS) 具有正面信用影響,原因是百行徵信將使用非銀行消費者行為數據作為其個人徵信信息來源,銀行和資產證券化交易發起人可以藉此完善貸前審批、結構設計和貸後監測,從而提升其個人貸款資產組合質量。

    數據共享 化解信息孤島困局

    有人將信聯視為徵信行業的「超級樞紐」,不過,信聯能發揮多大的作用,8家試點機構之間的數據如何共享,以及「信聯」平台與其他平台、企業之間如何流通數據,是擺在「信聯」面前的重點工作,也是難點所在。

    「數據共享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利益問題。」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逸指出,8家徵信試點機構是「信聯」的股東,但它們自己的徵信產品仍在運營,「信聯」落地後如何協調8家機構的徵信產品,各家公司是否願意拿出「家底」,這都未可知,其中的利益爭端很多。

    「打破信息孤島,信息共享是未來趨勢,但目前來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馬韜表示,如果有所要求,聯合申請的企業會進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卓也曾表示,「由於還不知道『信聯』體運行規則和利益分配機制,且幾家股東公司在互聯網金融業務規模和數據擁有量上存在顯著差異,未來『信聯』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效果如何,目前還難以判斷。」

    另外,數據採集範圍也非常敏感,涉及個人隱私、個人信息的保護等。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李虹含稱,要注意隱私保護與數據共享的邊界,公民應當具有隱私權,信息共享需要有邊界。「邊界的界限在是否會損害到公民的切身正當合法利益。」他進一步建議,應當通過立法完善信息使用邊界,並通過科技手段更好地使用和保護信用信息。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對數據共享持比較樂觀的態度,他認為,同為人行下轄個人徵信機構,在數據採集上,應該會與人行徵信中心同出一轍,即堅持互惠與全面共享原則。申請使用信聯數據的互聯網信貸機構,需要承擔向信聯報送數據的義務,全面共享,按需查詢。「『信聯』誕生是一種剛需,加上分散的股權結構能夠保證其中立性和客觀性,可以打消報送機構有關信息保密和安全的擔憂,相關機構報送數據的積極性不用擔心。」薛洪言稱。

    而對於數據共享的解決之道,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廣峰認為,一是「信聯」能夠給願意分享信息的股東和巨頭過渡更多的利益,二是明確「信聯」的定位,「要成為中國個人徵信方面的基礎設施,就需要頂層的設計和協調,需要人行更大的魄力和巨頭們更大的妥協和肩負更大的責任。」何廣峰說。

    對於數據共享問題,相關股東公司表示,對於「信聯」落地一事除官方公告之外不再表態。

    助力新金融 強者恆強

    對於「信聯」的未來發展,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認為,百行徵信由互金協會與8家個人徵信試點機構共同籌建,雖然互金協會帶有官方性質,但8家個人徵信試點機構合計擁有50%以上的股份,這足以說明百行徵信屬於市場主導的徵信系統。在此意義上,「人行徵信+百行徵信」的「政府+市場」雙支柱格局,將在未來的中國金融生態中長期存在。

    此外,何飛分析,百行徵信的籌建意味著單個企業成立個人徵信機構的願景已基本完結。一方面,8家個人徵信試點機構已參股百行徵信,其單獨獲批個人徵信牌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在百行徵信正式運營後,個人徵信試點模式很可能不復存在,由此終止了其他機構獲取個人徵信牌照的路徑。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徵信領域存在天然的規模效應,強者恆強,信聯一出,在牌照加持下會越來越強,信聯越強,其他機構越弱,不難預見,其他大數據公司在信貸徵信領域的野心基本可以歇一歇。「徵信服務的邏輯在於,接入的機構越多,數據質量越好,越能吸引潛在的機構接入,形成正向的循環。在互聯網信貸徵信領域,信聯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缺乏有效的對手,數據的積累可以呈指數型增加,成長為巨頭指日可待。」

    薛洪言認為,無論是欺詐風險還是社會誠信領域,市場空間是足夠的,在信息保護做到位的基礎上,大數據公司不愁活不下去,但活得如何,依舊是各憑本事。在任何一個行業,分化都是永恆的。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香港商报实习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