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新界專刊

土產黃油烏頭養殖有秘笈
2018年 04月 08日 00:00    香港商报
 

    土產黃油烏頭養殖有秘笈

    新界海灣捉魚苗塘養催谷蛋白質

    「這條烏頭真香,有黃油喔!」在新田魚塘養魚35年的郭木泰,聽人說這話不知多少遍,包括初嘗鮮味的記者。人稱「泰叔」的郭木泰,所養殖的烏頭百分百土產,皆因魚苗都在新界海灣捉回塘養,經歷一年至年半時光親手「湊大」,養至約1斤重才拿去魚市場批售。他最開心是這些「仔女」養得好,收成好,但養魚成本愈來愈重,收入逐年減少,養魚温唔到食是行內普遍現象,即使自知人漸老,兒子願意接手,也堅拒他們入行。泰叔說做得一年得一年,那麼我們要珍惜他的土產烏頭了,因為也是吃得一年得一年。香港商報記者鄭玉君

    64歲泰叔從業半世紀

    有說醉過方知酒濃,那麼也可說吃過方知魚香,泰叔從塘中撈起3條各1斤重烏頭,用陳皮絲清蒸,魚身滲出淡淡黃油,魚肉吃落鮮甜帶香。黃油烏頭是淡水魚中的珍品,元朗從前更是盛產之地,不過,隨着魚塘及從業員日漸減少,牠的產量也大減。泰叔說新界烏頭出得不多,確實不容易買到,而本地產烏頭或多或少都有黃油,「海烏頭是沒有黃油的,魚塘養才有,要養到肥,肚漲卜卜,才有機出黃油,我用傳統方法,餵蛋白質高的花生麩」。

    64歲的泰叔養魚技術來自父親,郭父60年代初在和生圍(近牛潭尾)養魚,泰叔從小耳濡目染,讀至小學4年級就輟學,全身做父親助手,10歲就跟爸爸到處捉魚苗。后來魚塘被收回,郭父轉到米埔基圍打工。泰叔在外間做過短暫的工種,1983年正式在新田租塘養魚至今,魚塘現有8個,由他和太太打理,養殖烏頭、鯇魚、大頭魚及鯽魚。

    刮魚收成時刻最興奮

    養魚者的生活十年如一日,主要工作都在早上7時至11時進行,泰叔首先看看魚(包括水質)的狀况,之后餵魚,如割草餵草食類魚種鯇魚,其他魚就餵花生麩、麵包。此外,魚塘泵要適時運作,晚頭要開泵加氧分,到朝早要息泵,因太陽出來了,氣壓夠高,夠氧。整年里頭,1月至3月中是特別日子,他要到新界的海灣捉魚苗(主要是烏頭魚苗,詳見配稿),這工作全港相信只有他一個人仍在做,其他魚戶都用入口貨。當魚養到夠斤橭,就要在晚上刮魚,即將魚用網拖到塘邊捕捉,之后運到元朗鮮魚批發市場批售。

    刮魚是令人興奮的時刻,意味有收成,過年前,泰叔就忙於刮魚,以一個塘計,刮10多天,差不多有200擔即2萬斤,其中100擔是烏頭,其他是鯇魚、大頭魚及鯽魚。以過去一年計,刮5個塘,各種漁獲共約10萬斤。這是養得成的好例子,收入好不好還要看魚價。他說,一個塘的成本(魚苗、飼料、請人人工、車費)現在最少要10萬元,若魚價好、魚又養得成,理想的有20萬元收入,成績不太好的約15、16萬元,最差的只有7、8萬元,「早10年前,烏頭批發價低至7、8元1斤,真是血本無歸,但5、6年前試過一年好景,賣到差不多30元1斤」。

    3名孝順仔會回來幫忙

    不過無論賣魚成績如何好,泰叔的收入都是逐年減少,他說1983年后內地魚開始輸港,魚價自此「維持平穩」,數十年前烏頭魚批發價是20多元1斤,到現在都是這個價錢,但各種養魚支出一直增加,花生麩由每斤1.5元升至5、6元,請人捉魚從前是一擔25元,兩人對分,現在要勞師動眾,1人扒艇、1人拋網,另加4人捉魚,每人的人工要200元,做個多小時,大約捉10擔魚。

    養魚數口有得計,但天時難測,泰叔最怕是打風水浸、行雷,搞到無電會開不到泵。總之,他時刻關注魚塘狀况,基本上是全年無休,若要旅行,最多去4、5日,「魚不吃數天不會死,但要去運麵包,它們不可存放太久」。

    泰叔的3名兒子很孝順,會回來幫忙刮魚,減輕捉魚成本,他們對養魚亦瞭如指掌,但泰叔多番強調不會讓兒子入行,「好辛苦,打其他工周日可以休息,養魚就無,根本系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這麼辛苦,為何還做下去?他說沒得選擇,「始終有感情,年年日日對住距,養得好,收成好,好開心的」!泰叔本來有10個魚塘,早幾年收回2個,未來不知道還會收回多少個,他身體狀况還好,但若腳痛就做不了,到時不想退休也不行,「做得一年得一年吧」!

    落海捕烏頭苗泰叔碩果僅存

    現時全港登記的淡水魚養殖戶有百多戶,相信現在只有泰叔仍在捉魚苗,據他說,半世紀前捉魚苗仍很盛行,小時與父親申請6個月期沙頭角禁區紙,由鹿頸去沙頭角碼頭捉魚苗,那時有幾百人齊齊捉,十分熱鬧。到70年代,人數開始減少,一些人轉行做其他工,到80年代中,內地烏頭魚苗輸港,捉魚苗者更少,2、3年前還有一名行家仍有捉,但近年膝蓋不行,已絕迹海灣。

    足迹遍布新界河流海灣

    泰叔所捉魚苗主要是烏頭魚苗,其次是捉小量的鱭魚苗、濸魚苗及鱸魚苗,足迹遍布新界的河流和海灣,如大埔太和邨林村河對出,大圍城門河,東涌舊碼頭,西貢的泥涌、對面海、相思灣、布袋澳等,今年相思灣去得最多,其次是布袋澳。他解釋相思灣多人住,布袋澳有酒樓,廚餘有油分,魚苗會食飯頭飯尾吸油,而沙灘邊也多青苔,可供魚苗吃微生物。

    上月19日,記者做跟車,坐上泰叔的貨車,從上水出發往西貢相思灣捉魚苗,同行還有郭太。這時期捉烏頭魚苗已晚了,若不是對記者早作承諾,應不會出車,因為路途不短,去的地方會因應魚苗多少而決定,一出去就一整天,若收穫少,油費划不來。

    所謂捉烏頭魚苗已晚,是因為牠有分季節性。泰叔說,由小寒開始至立春后都可捉,頭一批叫小寒,數量不多,放回塘養長得慢,多數不去捉;到大寒及立春,這兩批魚苗「靚濜」,是大捉特捉之時,大約一周去兩三天。立春后那批魚苗叫尾水亦叫「翻花」,量少又大條,亦很少捕捉。泰叔指不知是否受全球暖化影響,近5、6年烏頭魚苗比預定時間早了出現,如今年未到大寒烏頭已孵卵,他們去到已經遲蒙,年尾凍的次數亦不夠,今年魚苗少了些,所以只捉了15、16萬條,較原定的20萬條少。

    自己捉魚苗存活成數高

    乘車大約一小時就到相思灣,灣岸滿布漂亮村屋,泰叔對這里的環境很熟悉,很快就找到位子泊車,跟住與太太穿上腰以上的防水靴褲,戴上笠帽,拿着膠桶、膠水勺、漁網及長竿,走落滿布大小石頭的海灣。兩夫婦在近岸處來回緩慢走動,當發現魚苗獵物,即快速張網圍捕,之后用膠水勺將魚苗連海水倒入桶內暫養。大約走了半小時,他們暫時鳴金收兵,數一數桶內魚苗,烏頭魚苗只有數百條,果然是尾水那批魚,量很少,泰叔說,很多都游回大海了,况且海水有些紅潮,不利魚兒埋岸。

    泰叔這樣的在水中邊走邊捉已超過50年,如此堅持,除為了節省成本,自己捉回來的魚苗存活成數也高些,直接過塘養有八九成,內地來貨經過運輸及打氧等因素,成數低至七八成,若先儲塘養,成數又再低兩至三成。烏頭原本是鹹水魚,魚苗要經過塘水溝淡的過程,讓牠們適應魚塘水質,才可養殖成為淡水魚。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