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跌6元?
施十一
近日,網上流傳的一張專家采訪截屏引發網友熱議。截圖中,在電視台標題文字「深圳:三月一手房價環比下跌6元,連續18個月下跌」上方,字幕為專家點評「這個勢頭還是比較猛的」。隨后,該專家對此事進行了回應,他表示,勢頭很猛的點評,只是針對十八個月來的調控形勢,并不是針對三月均價下跌6元這個具體數字。因字幕和專家觀點中的一句話組成了一張被廣泛流傳的截圖,這張截圖的背后,反映的是嚴肅新聞娛樂化。觀眾們看待新聞的方式變成了調侃和冷嘲,單憑一張截圖就開啟了群嘲模式。筆者認為,并不是這屆觀眾不行,而是高房價成為了多數人心中的那根刺。稍微觸碰一下,變引發了大眾的狂歡。除此以外,新聞娛樂化成為近些年的趨勢。筆者建議,宣傳部門和相關新聞工作者,應該避免新聞過度娛樂化,同時做接地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
避免新聞過度娛樂化
從「馬蓉離婚案」到「這勢頭很猛」,近些年來,不僅娛樂新聞過度炒作、奪人眼球,嚴肅新聞也日漸娛樂化了。觀眾希望看到的是接地氣、「講人話」的新聞,但也普遍存在獵奇、從眾的心理。明星出軌、吸毒等新聞竟長時間霸占了人們的手機屏幕,嚴肅新聞也因為斷章取義被廣泛傳播。新聞炒作越來越「火」,恰如一位娛樂記者所形象地描繪的:就像爆玉米花,一顆小小的不起眼的玉米豆子經過高溫加熱之后發出「砰」的一聲爆響,變成了一朵玉米花這個過程就叫「炒作」。只不過在這里,玉米豆子變成了一個需要廣而告之的娛樂事件或娛樂人物。雖然它的本質并沒有變,但是經過「炒作」的聲勢,它的形象和內容已經完全不同了。如果說純粹的娛樂新聞如此炒作,還有其本身的娛樂因子為由(尽管常常炒作過度討人嫌);而頗具嚴肅性的政治、法制、經濟和社會新聞,被「搞笑」被「炒作」,使之娛樂化、低俗化,就有悖於新聞規律和新聞職業道德了。筆者認為,為遏制此類現象,宣傳部門和相關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避免低級趣味。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更是應該堅持新聞原則,避免為吸引眼球搞出「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