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才大戰,只是一二線城市之爭?
灵童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內地十數個二線城市推出了系列的引才優惠舉措。原本以為這只是二線城市追趕一線所發起的一波攻擊,沒想到開年以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也不甘寂寞,相繼推出了吸引人才的若干計劃,一時間,一二線城市在搶才這件事上,坐到了對弈的桌子上來。很顯然二線城市要想實現彎道超車,躋身到一線城市行列中去,它就必須是一個國際化先進城市,滿足這個條件硬件還好說,因為內地二線城市中不乏GDP位居世界前列的城市,但軟件就不容易實現,軟件中的重中之重當然是人。說到人自然就聯繫到教育,中國的幾大高校教育重鎮北京、上海、武漢、西安,按理來說應該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但實則不然,武漢、西安別說與北京、上海不在一個層級上,就是與兩州廣州、杭州相比,也是相去甚遠,這種距離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對外開放水平,乃至於改革水平的體現。
搭上新經濟快車
近期普華永道發布了《機遇之城2018》的報告,在宜商環境一項,武漢較上年報告的位次出現了明顯的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變量是「創業便利性」,去年武漢發布了〈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支持創新創業發展新經濟的政策清單〉,被稱為「新黃金十條」。這份報告點了個題就是新經濟,這也是一二線城市爭相搶才的落腳點,不管你以前發展有多快,實力有多大,但是搭不上新經濟這趟快車,就意味著被超越,深圳的崛起給出了最現實的答案。并非高校多的地方,人才就多,武漢有80多所高校,號稱中國大學畢業生最多的城市,但是過往大學生更多是涌向一線城市或杭州、廈門等強二線城市,以至於人來了人也走了,武漢提出要留下百萬大學生,其改變的不是武漢一個市的大學生走向,而很可能是新經濟的一個方向。成都被稱為游戲第四城,很多大的公司都把后台服務放在成都,這就是新經濟的方向,有了這樣的方向,就有了人才。近來看一篇網文說一位當年就職於中國發行量最高雜誌的媒體人,收入在10年內從3萬元跌到了5000元,而另一位媒體人較早轉行網絡經濟,結果兩者相差很大。這位轉行的人說,年輕人眼光很準,跟著他們就沒錯。由此就可以想到年輕人是需要一個快速發展的平台,而城市能否搭起這樣的平台,這不只是一二線城市之爭,實際上是未來能否在國際新經濟話語權中有一席之地的較量,它不僅是中國城市的角逐,更是中國能否真正走向世界一流國家的必經之路。據有關人士統計,在全球一百大獨角獸公司中,中國占據了30多家,這是比GDP數據更代表中國崛起的標誌,那麼未來,一個城市所擁有獨角獸公司的數量,也就決定了它在全球新經濟中的地位,這已不是簡單的城市之爭,而是國家之爭,民族之爭。
「人才觀」該升級了
近期,包括西安、武漢、石家莊等多個城市開啟了一輪「搶人大戰」。各地政府通過快速落戶、遠端服務、買房補貼等手段,不計成本的讓大學生乃至大專生在本地落戶。當然,這些政策出台的動因,既是很多城市發展面臨人才荒,亦有政府政績考量的因素,但平心而論,從過去視外來人口為「盲流」「不穩定因素」,到今日主動改善政策環境、為人才創造便利,說明今天已經有不少政府意識到,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長遠來看,對於破除人口自由流動障礙、融化長期以來的戶籍堅冰,無疑也有十分積極的作用。然而需要吐槽的是,縱觀各地的人才新政,卻基本上仍然是過往「以學歷論英雄」的舊手段升級。即使被稱為「史上最強人才政策」的西安,其落戶門檻同樣也是要「身份證+畢業證」。換句話說,學歷仍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人才」的關鍵指標。問題是,當今社會,學歷還真的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人才的唯一標準嗎?只能說,這樣的人才觀已經大大落后於時代發展了。
人才環境亟待重塑
顯然,以學歷的標準來看,中學就出來闖蕩的錘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不是人才,高中退學的作家韓寒不是人才,依靠「星光大道」和「中國達人秀」創出一片天地的民間草根藝人也不是人才,在網上依靠直播和游戲月入百萬的主播也很多都不是人才,在農村傳承著鑄造、刺繡、烹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藝人更加不是人才。但僅僅從創造的價值來看,他們中的任何一位,或許都能勝過很多在流水線上工作的普通白領。誰又敢說,他們不是「人才」?事實上,「人才」的定義,一直在隨著時間、空間、社會環境的轉移而不斷變化。30年前會開車的是稀有人才,今天卻是幾乎人人都懂的技能;「民工荒」時期的東莞,最需要的人才不是眼高手低的大學畢業生,而是熟練的產業工人;頂尖名校畢業的科技從業者,如若回到沒有一分一毫科技產業基礎,缺少人才集群,沒有相關的市場環境的三四線城市,這些所學所用無法發揮的「人才」,也難免會淪為每日喝茶看報的「镕雜人等」。拋開環境談人才,就是耍流氓。曾有人說,垃圾就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同理,人才就是放對了位置的人。稱職盡責的月嫂、精準干練的快遞小哥,與探索未知的科學家、勇於開拓的創業家一樣,都是一個城市必不可少的人才。歸根結底,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不是政府說了算,也不是學歷說了算,而是一個城市所能提供的工作機會、工作環境、提升空間、發展前景所綜合決定的。今日的中國,不缺有決心有能力「搶人」的城市,缺的是能把人口變成「人才」的新產業和新環境。所以說,當各個城市在熱火朝天「搶人」的同時,或許反思一下自己的「人才觀」,下大力重塑自己的人才環境,才是這些城市更為緊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