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內地十數個二線城市推出了系列的引才優惠舉措。原本以為這只是二線城市追趕一線所發起的一波攻擊,沒想到開年以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也不甘寂寞,相繼推出了吸引人才的若干計劃,一時間,一二線城市在搶才這件事上,坐到了對弈的桌子上來。
很顯然二線城市要想實現彎道超車,躋身到一線城市行列中去,它就必須是一個國際化先進城市,滿足這個條件硬件還好說,因為內地二線城市中不乏GDP位居世界前列的城市,但軟件就不容易實現,軟件中的重中之重當然是人。
說到人自然就聯繫到教育,中國的幾大高校教育重鎮--北京、上海、武漢、西安,按理來說應該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但實則不然,武漢、西安別說與北京、上海不在一個層級上,就是與兩州--廣州、杭州相比,也是相去甚遠,這種距離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對外開放水平,乃至於改革水平的體現。
搭上新經濟快車
近期普華永道發布了《機遇之城2018》的報告,在宜商環境一項,武漢較上年報告的位次出現了明顯的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變量是「創業便利性」,去年武漢發布了〈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支持創新創業發展新經濟的政策清單〉,被稱為「新黃金十條」。這份報告點了個題就是新經濟,這也是一二線城市爭相搶才的落腳點,不管你以前發展有多快,實力有多大,但是搭不上新經濟這趟快車,就意味著被超越,深圳的崛起給出了最現實的答案。
并非高校多的地方,人才就多,武漢有80多所高校,號稱中國大學畢業生最多的城市,但是過往大學生更多是涌向一線城市或杭州、廈門等強二線城市,以至於人來了人也走了,武漢提出要留下百萬大學生,其改變的不是武漢一個市的大學生走向,而很可能是新經濟的一個方向。成都被稱為游戲第四城,很多大的公司都把后台服務放在成都,這就是新經濟的方向,有了這樣的方向,就有了人才。
近來看一篇網文說一位當年就職於中國發行量最高雜誌的媒體人,收入在10年內從3萬元跌到了5000元,而另一位媒體人較早轉行網絡經濟,結果兩者相差很大。這位轉行的人說,年輕人眼光很準,跟著他們就沒錯。由此就可以想到年輕人是需要一個快速發展的平台,而城市能否搭起這樣的平台,這不只是一二線城市之爭,實際上是未來能否在國際新經濟話語權中有一席之地的較量,它不僅是中國城市的角逐,更是中國能否真正走向世界一流國家的必經之路。
據有關人士統計,在全球一百大獨角獸公司中,中國占據了30多家,這是比GDP數據更代表中國崛起的標誌,那麼未來,一個城市所擁有獨角獸公司的數量,也就決定了它在全球新經濟中的地位,這已不是簡單的城市之爭,而是國家之爭,民族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