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可以共享,辦公室可以共享,的士可以共享,酒店可以共享。那麼,工廠可以共享嗎?當然可以。工廠產出的多寡,不僅是量度經濟興衰的重要指標,在被冠上「共享」這個代表「新經濟」的詞語後,意味工廠已正式過渡至全新經濟模式。
工廠作為「舊經濟」極具代表性的象徵,在過去一段長時間,其存廢與消費品的需求周期不匹配,導致在傳統經濟學上,出現了過盛(Surplus)與短缺(Shortage)這兩個關鍵詞。工廠今天加入共享概念的目的,是透過資源整合,實現效率最大化(Maximization)。
機器共享早在東莞實行
共享工廠在什麼傳統產業體現出來?一是印刷業。內地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開始改革開放以來,東莞一步一步晉身世界工廠,其中包裝印刷行業更成為東莞的支柱產業之一。惟金融海嘯後的救市措施釋放了大量流動性後,內地出現了嚴重產能過盛的問題,而東莞的包裝印刷行業亦無法倖免。
辦法總比問題多。及至2014年,東莞「廠佬」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包裝印刷機器租出去,拉升使用率。據當地廠家透露,不少機器如印刷機、吹膜機、切袋機以及淋膜機等,都予同行共享,而透過這個提升使用的方法,不僅大大減少了機器的閒置比率,更使企業降低了成本,省回固定成本(Fixed Cost)。
成功的事物總會有人仿效。眼見共享工廠的概念得以發揚光大,互聯網企業亦嘗試加入這個「藍海」。當前,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工廠」就是運用了互聯網及大數據,按消費者的需求,為賣家實行個性化生產,利用「共享工廠」合理分配生產,把行業之間昔日的競爭轉為合作。
昔日經濟學教導我們,凡事總有過盛和短缺,並且有競爭才有進步。在共享風氣日漸盛行的今天,是否意味昔日的經濟學將會被顛覆?值得深思。
阿歷士
(逢周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