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回歸初心看香港發展
2018年 04月 18日 08:56    香港商报
 

  回歸初心看香港發展

  學研社研究員 吳桐山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即將通車,內地即將出台措施便利港人北上生活發展,2018年,注定是香港與內地全面融合發展的重要一年。偏偏在這個對香港社會經濟發展極其有利的大勢中,香港有一部分人不理解、不認同,甚至刻意阻撓。筆者不禁深思: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何去何從,不外乎順時而動、回歸初心八個字。

  順應時勢 把握機遇

  順時而動者,勢也。四季有時,歷史有勢,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必須符合大勢所趨,才能無往而不利。《易經》六十四卦幾乎涵蓋人生會遇到的所有狀況,具體寫出每個時序最合宜的應對進退。中國智慧最核心的總結,就是要順時而動。

  上個世紀香港經濟騰飛之時,由航運中心、製造中心,演變為與廣東省的前店後廠,發展香港自身的金融業和高端服務業,成功的背後都是要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就個人而言,上一代香港人從內地通過各種方式來到香港,也是順應地方發展的大勢,成就個人。

  但今天呢?反對派在爭拗的,是喋喋不休的意識形態,甚或搬出文化差異、道德譴責。猶記得特區政府在談及鼓勵港人回大灣區發展的時候,有反對派議員說:要港人離開屋企,「有少少涼薄」。這麼說,不能說錯,但筆者只想強調,在大勢面前,任何的意識形態、文化、道德理由都是蒼白無力的,都不能違背歷史發展的大勢。

  想當年,內地人「大逃港」,多少人離鄉別井,與至親分離,來到香港這片土地,為的只是兩個字——搵食。涼薄嗎?但如果這些人不邁出這歷史性正確的一步,他們當中的不少人就不會成為今日的城中富豪。今天,內地一些人看中非洲的發展機會,遠赴當地做開荒牛,同樣是付出很大的代價去追求自身發展。這些人的成功,並不是基於什麼意識形態、文化或道德的認同,只是歷史在催人前進,必須順勢而行,才能把握機遇。這是勢,是超越一切意識形態、文化或道德概念的。

  不宜捨本逐末

  我們更應該回歸初心,想一想,人活,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給自己、自己的父母子孫更富足、美好的生活嗎?用政府的話來說,就是人民福祉。一切的制度、意識形態、文化都必須服務於這個根本,否則就是無本之末。在近代史上,中國的革命先驅之所以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之所以提出學習老外的「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賽先生」(science科學),說到底都是看到外國人科技昌明,人民生活比當時的國人幸福。說到底,民主制度之所以在一個歷史時期內被認為是一個好東西,也是因為人們看到了這個制度為人民帶來了福祉。甚至乎「一國兩制」之所以是一個好東西,也是因為這個制度能夠確保港澳順利回歸和人民的生活不受衝擊。

  制度、意識形態、文化、道德本身,並非根本的訴求,但香港的反對派似乎忘記了這一點,又或刻意引導大家捨本逐末。

  因為對自己「有少少涼薄」,有錢都不去賺?因為要守護獨特的文化,有更大的生活空間都不去享受?因為擔心資本主義制度被「侵蝕」,方便的交通工具也不搭乘?如果這一切建基於違背歷史發展大勢、損害人民福祉的基礎之上,那應該果斷淘汰之、埋葬之,而不是捨本逐末地去守護。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