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最快本月底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希望市民可從小組建議的18個選項中揀出數個,為香港尋覓土地,以解決困擾港人多時的房屋問題。土地問題是本港的大難題,各界討論土地開發和使用的方案不少,真正能形成共識的卻不多,一直爭論不休,蹉跎歲月,此次專家小組提供客觀數據,令公眾能掌握到土地供應問題的嚴峻程度,了解不同發展選項面對的利弊,繼而采取理性務實態度討論問題,為打破目前僵局,形成最大公約數提供了契機,值得期待。社會凝聚共識的時間越短,增加土地供應的步伐就可以越快,政府亦應以更強的執行力,在土地大辯論形成的主流共識基礎上,訂立土地發展的短中長期策略,加快速度覓地建屋,回應社會訴求。
港人飽受房困的煎熬有多嚴重,隨便說說都是一把心酸泪,土地短缺嚴重導致的樓價居高不下,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置業困難,公屋輪候冊大排長龍,居屋申請亦爭崩頭,浻房住戶長年上樓不成,日日捱貴租,且居住環境極之惡劣。而發展商推售的樓盤沒有最細,只有更細,不足215平方尺的超小型單位「納米樓」的落成數目,由2014年的64個增至2019年的1066個,增幅達17倍,這類單位所需不菲,最貴納米樓西營盤尺價近4萬,實際支出與生活質素卻不成比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昨道出一個事實,如果為單位面積設下限,市民未必負擔得到。高樓價不但影響個人及家庭住屋需求與質素,亦影響營商環境的吸引力,窒礙經濟發展,所有港人都因為土地供應不足而身受其害。
解決土地供應問題,不僅是為了平抑樓價,增加房屋供應,更關乎社會長遠發展需要。根據團結香港基金公布的報告,認為政府對未來土地需求估算過分保守,估計未來30年將需新增逾9000公頃土地,遠高於政府估算的4800公頃。有消息指,本港現時仍缺1200公頃土地的評估,只是基本盤,若市民想要住得舒適些,不太密集,所需土地會更多。面對拓地建屋的剛需,沒有理由躊躇不前。
土地大辯論的初衷,是政府因應各方對如何增加土地供應莫衷一是而發起,希望與民共議,掃清障礙,減輕拓地阻力,所以要達成的目標必須明確,討論要圍繞如何合理有效地增加供應展開,朝着縮窄分歧,達成共識,切實可行的方向推動,而不是各持己見,「有你没我」,繼續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白忙一場,個中關鍵之處,是社會大眾應調整思考方式,不要人為設制障礙,才有助於更好更快形成共同意志。而只要確定方案可行,社會取得最大公約數,政府須以實際行動展現決心和執行力,排除萬難,大刀闊斧地開拓土地和增加土地儲備,同時立法會亦應適時配合,不能讓土地供應受政治內耗空轉困擾。
香港需要更多土地,興建更多房屋,為了市民的福祉着想,集全港智慧,促全港合作,增土地供應,解房屋之困,實為應有之義。期待土地大辯論能為土地死結解套,滿足港人基本供應,改善居住質素,亦讓下一代多一點活動和發展空間。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