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方面的統計,2017年,美中貿易逆差達到歷史新高3752億美元。為此,美國最近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美國甚至要求中國短期減少逆差1000億美元。事實上,美國的這個統計數字有多大程度上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全球化的今天,產品生產過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產品價值由各國生產的零部件共同體現,已經非常普遍,以全球價值鏈為基礎的貿易形態已經形成。如果還以過去傳統的統計方式度量今日全球化分工下的貿易順差和逆差,已經過時,既不科學,也不公平。
貿易價值鏈全球化
我們還是透過全球市值和利潤最大的企業之一蘋果公司的iPhone來解讀全球化的貿易價值鏈,告訴你中美貿易的真相吧。
從2007年6月到2017年7月,10年間,全球銷售了12億部iPhone。而蘋果公司的净利潤從2008財年48億美元到2017財年484億美元,總共盈利3160億美元,其中手機占蘋果公司全部利潤超過三分之二。
2017年,蘋果推出十周年紀念版iPhone X,炫酷的外表,神奇的Face ID,再一次驚艷全球。但是韓國人笑了:「沒有韓國人,iPhone X什麼都不是」。OLED顯示屏是Samsung Display的,Face ID的3D攝像頭(True Depth)是LG Innotek的,而NAND閃存不是三星的就是海力士的。所以,一直以來,韓國人總覺得iPhone上應該標註「韓國制造(Made in Korea)」。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的統計,第一代iPhone(8GB)的硬件包括三星的應用處理器、NAND閃存晶片和DRAM內存晶片、LG Innotek攝像頭、AMOTECH晶片變阻器、Interflex柔性電路板等等。可以說韓國零件大約占早期iPhone的一半左右。如此,或許可以認為iPhone是「蘋果設計、韓國制造」。
然而,每一台iPhone 的背后卻印着「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加州蘋果設計,中國組裝)。在富士康拿了每台6.5美元的組裝費(制造成本)之后,送到美國的iPhone都算「中國出口」,而不是「韓國出口」了。2017年,LG 旗下公司LG Innotek 給蘋果在華的組裝企業供貨零部件37.6億美元。但這37.6億美元構成的不是韓美貿易,而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如此,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轉化為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就是說,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來自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
事實上,iPhone是一個典型的全球化分工下的產品,直接受益於全球化。真實的iPhone是「蘋果設計、全球制造、中國組裝」。根據iSuppli的統計,第一代iPhone的顯示屏來自日本的愛普生、夏普、東芝或松下,德國的有英飛凌的數字基帶、射頻接受器等晶片,英國有英橋無線電子的藍牙晶片,也有少量美國晶片。當然,iPhone也少不了中國的東西,最為關鍵的觸控屏是由台資宸鴻和德國Balda在廈門合作生產的,還有一直為iPhone提供防護玻璃的藍思科技。
iPhone的零部件來自世界各國,但當中國組裝后出口的終端產品進入美國,終端產品(整機)的價格計算在美國進口貿易額之中,體現的是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那些零部件(中途產品)在中美貿易額中無法體現。
根據有關機構統計,截至2017年7月,全球有7.3億部iPhone正在使用中,美國用戶(使用量)占18.4%,中國用戶占33.3%。如果按此比例,加上已經淘汰的手機,12億部手機中有18.4%即2.2億部從中國出來后送到美國市場。由於是從中國海關出去的,自然就成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美國對中國數百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就這樣產生了。
當然,我們還應關心這樣一個數字:12億部手機中有三成多、大約4億部直接進入中國市場,即使是按最低平均銷售價600美元一台估算,也至少是2000多億美元,但是,這也并不能算到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上。也就是說,蘋果公司在中國(也包括海外)銷售的產品,只增加中國的出口,卻對美國出口「毫無幫助」。正如某海外媒體調侃的那樣,喬布斯創立的高科技公司,為中國出口立下汗馬功勞,卻給美國帶來令人煩惱的貿易赤字。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i-Phone而言,美國對中國「出口額」為零,但美國卻從中國獲取iPhone銷售利潤(包括知識產權費用)超過1000億美元,這些真金白銀,用在了美國和美國人民身上。
2010年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干事拉米曾說,如果對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調整,以反映不同國家為產品貢獻的實際價值,那麼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美國當年數據2269億美元),應該減半。
美國有3位教授曾合作撰寫《捕捉蘋果全球供應網絡利潤》報告。報告說,2010年每賣出一台iPhone,蘋果利潤為58.5%,韓國利潤4.7%、美國非蘋果公司利潤2.4%、中國利潤1.8%、歐洲利潤1.1%、台灣利潤0.5%、日本利潤0.5%……這就是對全球化分工的詮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決定了利潤分成的多少。無疑,蘋果處於價值鏈的頂端:品牌+技術(設計、研發掌控知識產權)。美國是科技大國,分享的是最高端也是最大的利潤。而蘋果并不是個案,戴爾、惠普、微軟、IBM、思科、亞馬遜等公司都是如此,都處在全球價值鏈的頂端。正是如蘋果這樣的美國公司,充分享受了全球化帶來的最大紅利。
一榮俱榮 一損俱損
中國的情况則不同。據中國方面統計,2017年,
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61%來自加工貿易。另外,外資企業在中國進出口活動產生的中美貿易順差占中美總貿易順差的59%,由中國本國企業進出口活動產生的中美貿易順差只占中美總貿易順差的41%。有專家分析說,如果扣除跨國公司關聯交易,美國貿易逆差將下降三分之二,對華逆差下降30%;扣除在華外資企業出口的因素,美國對華逆差將減少73%。
可見,貿易順差還是逆差,原因既包括全球化分工,也包括不同統計數據,而中美間貿易逆差還包括美國拒絕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等美國不願言說的原因。全球化是一個趨勢,不可逆轉,但貿易統計方式并沒能調整。這或許就是話語權的問題。美國是一個善於尋找藉口的國家,無論是在軍事動武上,還是貿易制裁上。今天美國以貿易逆差為由制裁中國,已經是司馬昭之心。不過中美貿易戰為何全球都擔憂,只因為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格局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中興通訊被美國宣布制裁的那一天,美國股市上跌得最慘的是一家叫做Acacia Communica的公司,股價從40多美元直接砸到不到26元--這家公司主要向中興通訊提供晶片。
那麼,美國制裁中國,美國的公司,包括蘋果這樣的巨無霸,是贏家還是輸家呢?不言而喻。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葉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