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西洋菜基地見證歷史變遷
2018年 04月 22日 08:31    香港商报
 

    西洋菜基地見證歷史變遷

    當吃着川龍的西洋菜時,有否想過它的發展與本土歷史息息相關?歷史教育工作者朱耀光在端記茶樓為參觀團友分享他為村民撰寫口述歷史的故事。據指曾氏客家人在明朝末年由廣東龍川縣來到荃灣木棉下落戶,後因海盜騷擾被迫遷上大帽山,有說為紀念家鄉龍川,遂將此定居地叫川龍。川龍居民至今有逾千人,曾姓和外姓各佔一半。

    川龍另一特色是全村九成人曾信奉天主教。現時荒廢的川龍小教堂建於1932年。 因1890年代荃灣發生瘟疫,村民希望藉宗教力量為他們消災解病。

    分享會暫僅有一次

    「西洋菜的發展包含經濟、社會和鄉郊都市化的意義。」 朱耀光說。1920年代旺角已有種西洋菜,因而有西洋菜街之名。五十年代內地新移民來到川龍,其中村民羅海东把西洋菜種嘗試在稻田種植,經數年不斷研發及開闢水渠,加上高海拔、氣候溫和等條件終於成功種植,更重要是川龍成為西洋菜留種的地方。而1961年荃錦公路由軍用轉為民用,方便上水、元朗和粉嶺的農民往川龍買菜種。到六、七十年代港府發展新市鎮,向葵涌農民收西洋菜田,他們惟有遷往川龍種菜,間接創造川龍成為西洋菜基地。

    藝術家楊秀卓將朱耀光撰寫的西洋菜口述歷史資料刻在木板上,連同羅國生的對聯「川流碧水祥雲伴,龍踞靈山瑞氣來」置於橫龍的涼亭上。楊秀卓另一作品是邀請村民在鄉公所外牆上用藍色文字寫上在村中的回憶。當問及他給今次展覽的評分,他給75分,保留25分的原因是許多藝術品(包括他的房子外牆拼貼畫)只能表達川龍事物的表層,雖然大部分會延續至8月,但詳細了解川龍歷史的分享會暫時只有一次,參觀者只能靠閱讀主辦方派發的小冊子了。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