搵美食去坑口,連老外都知,但坑口大型屋和大型商場背後隱含300年歷史的故事未必人人知。30位區外青年為了追尋坑口這個客家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圍名歌」,透過口述歷史採訪,把坑口十八鄉的歷史保留下來。「歌唱夕陽天:序曲——圍名歌推廣先導計劃」負責人邱逸、葉德平和羅子健表示,今次計劃有逾百人參與,參加者對圍名歌及坑口村落文化增加認識,特別是改變了部分年輕人對本土歷史的態度;希望藉今次與坑口鄉事委員會合作的經驗,下一步冀與西貢鄉事委員會合作,將「鄉土.非遺」保育繼續推廣開去。
香港商報特約記者 梁美儀
歌謠生動記述昔日風光
「坑口榔灣一帶連,蛋姑歌唱夕陽天,何人遺蹟孟公屋,風物人文亦蔚然。」一首客家歌謠生動記述坑口昔日風光和村民生活。坑口鄉事委員會主席成漢強在上周六(21日) 「歌唱夕陽天:序曲——圍名歌推廣先導計劃」閉幕典禮中指,「現時坑口18鄉中只有孟公屋村、馬游塘村和檳榔灣村幾位長者識得唱圍名歌。這種口耳相傳的歌謠快要消失,區外一群熱誠的青年經過訓練,以口述歷史採訪,與18鄉村民一起重新探索坑口歷史,書寫出的資料都十分寶貴。」
邱逸為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葉德平和羅子健為副會長,該會獲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推行該計劃,由去年5月至今通過舉辦村落文化講座和工作坊,以及口述歷史採訪的訓練,選取合適的學員擔任村落文化保育專員。他們說參加者逾百人,有學生、村民和市民,經訓練後91%的人對口述歷史採訪都增加信心。最後選出的30位保育專員大部分是中學生和大專生。這班年輕人親身觸碰歷史有何體會呢?
喜親身採訪歷史人和事
張智勇和黎鈞豪就讀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應用歷史學。他們說,能親身體驗村落的變化,比起來自書本的知識更能深化文化保育的概念。保育專員每組有3至4人,每人要採訪4至5條村。基本上每條村都要去兩次,第一次去只是搜集村的歷史文物資料,第二次才採訪村長,他們把搜集的資料用來勾起村長的回憶。
張智勇說最深刻的故事,是有位村長在日本佔領香港時只有4歲,有位日本兵很喜歡逗他玩,而且定期來他家一齊食飯。張說這些親身採訪歷史人和事,在書本是學不到的。黎鈞豪說口述歷史採訪能接觸歷史中親身經歷的人,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對與長者的溝通更有信心。訪談之後,有些村長還邀請他們到家食飯。
改變對本地歷史的態度
在閉幕禮中代表保育專員致辭的梁嘉雯表示,今次計劃令她改變最大的是對本地歷史的態度,她一直不覺得香港本土歷史有什麼有趣之處,好像是開埠後香港的歷史才變得豐富起來,但在訪問村長後令本土歷史在她面前具體起來。
梁嘉雯說:「村長們分享的村落史、個人經歷都和香港歷史環環相扣,他們分享的本身就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每次整理訪問錄音稿時,亦是習香港歷史時刻,水邊村的發展和黃村長的個人經歷其實是香港漁業的縮影,孟公屋村的村校到清水灣中心小學的發展就是香港的教育史,每條村落什麼時候通電,也是標誌?香港現代化的里程碑。參加這個計劃之前,我從未真實感受到香港的歷史存在過,正是過往這些歷史發展才造就今天的香港,坑口的歷史是香港不可或缺的本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