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再起禮樂聲
思德書室重現莊嚴春祭
春秋祠祭是中國氏族的重要風俗,但香港經歷上世紀的日本侵略、城市擴張和五六十年代的出洋潮,新界圍村的祭務很多已淪為例行公事,失諸粗簡。今年2018年,粉嶺彭氏六世思隱祖的後人借春祭之機,毅然重拾遭棄多年的祭儀,讓人聯想起新世代的復禮大潮已經降臨!
近40年祭祠嚴重簡化
思德書室是粉嶺彭族二房思隱祖後人供奉祖先的家祠,兩進三間,為二級歷史建築。據考證,此祠約建於清道光前,今大門「思德書室」門匾下款有光緒丙戌年(1886年)季冬吉立之句,應是指二度重修。
此祖後人極盛,乃粉嶺彭氏之表表者,其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五例有春祭活動,惟在過去近40年,因種種原因,祭祠內容變得簡單,不單取消獻供的完整儀式,就連祭文(祝文)亦省卻不用,與昔日莊嚴隆重的祭禮相比,顯得大為失色!
祭禮源出自朱熹《家禮》
論祠祭之禮,新界不同圍村雖略有出入,但基本不出南宋朱熹《家禮》所述,大抵依循請神、「主鬯」(主祭者)行九叩首禮、行三獻禮、眾子孫依輩分輪次奠酒和辭神等步驟;而在初獻和亞獻之間,定有一「司祝」人朗讀祭文(祝文),以向祖先表明祭祀的目的和祈求祖先保佑後人的心願。由於這篇文章是整個祭祀的核心,昔日都是由飽學之士操筆;而在宣讀後,祭文便會連同金銀寶帛一齊火化。
祭祖乃是一項神聖的活動,朱熹集古今禮制的大成而著《家禮》,他花大心力從時間、地點、人物、器具和儀節眼,重訂一套完整的禮儀典範,而這套典範後來更因政府推動,流行全國達明清數百年之久,成效顯著,簡言之,對內可加強族人的向心力,鞏固國家基礎;對外則可顯示宗族的軟實力,強化形象,其教化價值實不言而喻!
或催化下一波復禮大潮
思德書室這次復行古制,主力便是要做回傳統中的祭儀細節,不讓莊重的場合繼續簡單蒼白下去,而宣讀祭文一環便顯得異常重要。不過,由於昔日的祭儀資料早已遺失,無範本可循,加上長輩又已忘記,有年輕的彭氏族人為了重組典章,年來只好不避頻撲,多番向別村取經,其心其志實在值得嘉許!
這事可勾起筆者對上水廖氏於2000年重辦元宵點燈的回憶,近年不少大族紛紛做回舊俗,思德書室的功成會否成為下一波復禮大潮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