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十一
近日,巴黎世家涉嫌歧視中國人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據網友爆料,時尚品牌巴黎世家當地時間25日在法國知名百貨巴黎春天發售新款鞋,現場引來眾人排隊。一名中國阿姨在排隊時遭遇外國人插隊,阿姨阻止後被對方推搡,隨後其兒子在爭論過程中又被「一群」外國人「圍毆」,據網友的說法,「最後插隊的人買到了鞋子,中國阿姨被請走了」。事發後,中國網友「怒氣沖天」,「抵制巴黎世家歧視華人」迅速登上熱搜榜。
筆者認為,巴黎世家不公平對待每個消費者,歧視華人的態度需要批判,這個毋庸置疑。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是否應該反思:為什麼在法國,連保安、清潔阿姨都歧視的情況下,國人還樂此不疲地去國外「掃貨」?中國近幾年生活確實好起來了,是否真的有這麼多的土豪蜂擁去國外購買奢侈品?種種這些,都需要國人去反思。筆者認為,國人應該形成合適的消費觀,而不是一味地追隨潮流,被消費主義洗腦。
消費主義席捲中國
筆者發現,近些年的國人可以用一個詞精準的形容,那就是「購物狂」。無論是「雙十一剁手節」,還是「情人節」、「聖誕節」、甚至「三八女神節」。任何一個內地的節日都被商家宣傳成「買買買」,而國人似乎也樂此不疲。除了各個瘋狂的購物節日外,還有遍布全世界的「代購」。無論是中國香港、日本、澳大利亞還是美國,中國人似乎席捲了世界各地的化妝品、奢侈品等。
難道國人當真有這麼多的需求和這麼多的金錢?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就拿蘋果手機舉例,蘋果公司基本每年會出一部新款手機。而很多國人也跟隨者蘋果出新機的步伐,更換自己的手機。很顯然,這些人的消費已經不是因為需求消費,而是一種「潮流消費」、「跟隨消費」。這種「即使我不需要,但是為了時尚、炫耀等原因,我還是要買」以及「哪怕要賣腎,還是要買新蘋果」的行為,就是消費主義。筆者還發現,這種極端的消費主義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社交平台上,大家都在討論什麼樣的高端化妝品好用,哪家大牌又出新品了,網絡和現實中一時間形成了「人人皆可買奢侈品」的繁榮景象。
除了不正常的消費主義行為盛行外,商家和媒體也同樣在鼓吹這種思想。各類高端化妝品進入內地市場,自媒體孜孜不倦在更新的名牌包包等。中國人似乎真的從30年前的艱苦樸素,搖身一變成為滿身奢侈品的「壕」。此次巴黎世家歧視中國人事件中,網友都在討伐歧視華人的不良商家。但筆者認為,國人更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成為消費主義的奴隸。與其說鍾情奢侈品的設計,不如坦誠自己被消費主義洗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