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繫匯率自1983年在香港實施,從此港元以7.8兌1美元,聯繫匯率下的港元成為了「影子美元」,香港與美國的貨幣政策因而變得唇齒相依。從2009年3月起,聯儲局的量化寬松政策,令游資充斥美元體系,零息資金因應香港較美國高的利率而進行「套戥」操作,海量的資金進而涌進香港的銀行體系。
海量資金推高樓價
脫離了金本位制度的現代銀行體系,基礎貨幣(Base currency)在滿足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后,游資透過銀行體系投射到實體經濟,社會上的貨幣基礎(Monetary Base)亦因此呈幾何級數增加,令總貨幣基礎量遠超銀行體系內的資金總額。例如說A先生從甲銀行貸款100元,A先生將其中的80元存回甲銀行,而甲銀行再把這原本已借出去的80元存款再貸予B先生,B先生又將60元存回甲銀行,如此令資金在銀行體系內循環地創造貨幣。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可見,100元的游資在上述非常短的過程中,便在銀行體系中創造了240元的貨幣基礎。而自2009年,香港銀行體系充斥海量資金,令香港的貨幣基礎呈幾何級數增加,加上樓市的高槓桿特點,為整個香港房地產市場提供了海量購買力,造就了香港今天天比高的房地產價格。
幣策收縮泡沫易爆
雖則金管局的八輪逆周期措施,為游資進入房地產市場提供了緩冲地帶,但經濟學上的「尋租」行為,令資金仍以不同的方式流入提供租金回報的樓市當中逐利。例如說,香港的私人財務公司牌照自2010年起以倍數增加,大做貸款生意,又或者發展商透過自身充裕的資金貸款予新樓買家等等,游資仍以不同的方式進入房地產市場。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聯儲局6次加息后,港美息差拉闊至1.2%,反方向的「套戥」操作令港匯跌至7.85水平,而當2018年4月12日金管局首次透過聯繫匯率買入港元開始,香港銀行體系內的結餘隨即開始收縮,6日內資金收縮了約16%。在現代銀行體系當中,社會上的貨幣基礎亦將無可避免地呈幾何級數地收縮。
縱然房地產市場包含着住屋需求和投資需求,并非是單純以公式量度的零和游戲。但追源溯始,因應貨幣擴張政策而引致的環球資產泡沫,在貨幣供應回歸正常的大環境下,香港是否可以獨善其身?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