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在香港看到詩與遠方
2018年 05月 11日 09:27    香港商报
 

     在香港看到詩與遠方

    十年前的「5.12」大地震,港人從鋪天蓋地的滾動式報道中第一次知道四川省北川縣這個國內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當時,作為地震期間受災最嚴重的縣域,慘絕人寰的傷亡情况、傾泄的山體、整座陷落的建築物——「令人覺得實在震撼,幫得就幫,當時大家都是一條心幫他們」,作為香港金文泰中學與北川中學姊妹學校關系的奠基人之一,無論是作為當年「金文泰」的副校長、后來的校長、今天的皇仁書院校長,李瑞華一直關注着北川。

    金文泰中學和北川中學十年「姊妹學校」交往史當然只是兩地民間交往的一個極小切入口,雖然參與者眾多,而交往亦充滿毫無功利目的的純粹性、自發性和十年如一日的恆常心,坊間卻湮沒無聞。更有意思的是,在兩校顯性姊妹學校關系的背后,原來一直都有聖保祿學校這樣的「隱性姊妹」在后面,彰顯出兩地學子交流互動的靜水長流和多元綻放。香港商報記者 金敏華

    彼此的心慢慢走到一起

    「挺起的胸膛,剛毅的目光,我們經歷了磨難,我們更堅強……北川北川,書聲瑯瑯。多難興邦,多難興邦。」

    鋼琴寧靜而跌宕地奏出《北川中學之歌》旋律的引子。3月4日一大早,震后十年的北川中學開學典禮上,與北中師生一起聆聽校歌的,有22位專程從香港趕來的金文泰中學師生。「大家走在一起就是一家人,國歌你們過去可能聽過,但我們的校歌一定沒聽過。我們的老師學生每年都會認認真真唱一次國歌、唱一次校歌,他對這段歷史就不會忘記,忘掉歷史是可恥的事情。」

    幾個小時后,北川中學校長劉亞春在辦公室與這些來自香港姊妹學校的學生促膝談心。他稱赞當天開學典禮上,香港同學的發言,「角度和分寸都把握得很好」,頓一頓他說,今年是「5.12」十周年,「這個紀念很不好紀念,2008年我們失去了700多個學生和48位老師,當時全校只有2793個學生,損失非常慘重,包括我自己的兒子都是在這所學校離開的,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這所學校辦得愈來愈好,這樣才對得起過去。」

    那幾天,北川中學和金文泰中學的校歌旋律不時會出現在兩校交流的場面。「學海惟深,學山惟崇……際茲寰宇,文化交彰……誦我詩書,理我弦歌」,伴隨着回蕩在北川劇場的金文泰中學校歌旋律,參加聯歡的兩校師生一起大聲吟唱。那是香港學生在北川的最后一晚。聯歡結束后,大家遲遲不肯散去,一路相伴從劇場走回香港學生下榻的北川賓館的兩所學校的小夥伴們臨別依依,有的甚至忍不住哭了起來。金文泰中學的帶隊老師陳嘉慧感慨道:「沒想到短短的幾天相處,彼此可以建立起這麼深厚的感情,北川的同學單純、熱情,別人對他好,他就十倍地對你好。兩地的交流真是非常有意義,給同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去認識祖國,而不是光聽人說。」

    鏡頭切換到幾天后的3月8日凌晨5點,北中的張可樂已經和她的19位同學一起出現在成都雙流機場準備奔赴香港……五天四晚的回訪之行轉眼到了尾聲。張可樂寫道:飛機離香港越來越遠,不知為什麼自己如此傷心,眼泪不自覺地掉下來。短暫的10天里,大家由互不相識,到彼此的心慢慢走到了一起!北川如今已是鳳凰涅槃,我們生活無虞,但為何他們還要將赴港交流一直做下去,我想正是一種大愛的情懷……

    為什麼一間香港歷史悠久的官立中學會跟遙遠的北川挂上鉤?為什麼兩校的姊妹關系是由一位香港商人作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力促而成?「姊妹」關系給雙方各自帶來什麼?為什麼「金、北」姊妹學校的運作能持續進行得這般成功?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從笑容看到國家未來

    3月10日,22位北川中學師生、28個「金文泰」師生來到校友楊宇杰淺水灣的別墅訪問,這已經成為持續多年的兩校互訪活動的一項傳統。

    「因為『北川基金』贊助兩間姊妹學校學生互訪,大家每年都會來我這位贊助人的家里坐,順便吃頓便飯。」「5.12」十周年前夕,楊宇杰對記者講起這個兩地教育界交往的神奇故事。他是兩校姊妹關系的始作俑者之一。

    「金文泰中學和北川中學成為姊妹學校發生在2009年4月,而整個故事則要追溯到1992年。那是我第一次去綿陽訪問長虹工廠。」從事電視機工業的楊宇杰當時代表湯姆遜公司,帶了約20個外國工程人員到長虹進行技術交流,希望促成雙方合資生產電視機乃至彩管電視機項目。「之前長虹是一個做雷達的軍工廠,我去的時候還有解放軍守門口的。那次參觀工廠之餘還順便看了長虹培訓中心,我不認為當時會有第二個香港人去過。要知道當年從成都雙流機場去到綿陽,路上要走8個小時。」

    再次看到培訓中心是16年后在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畫面上。「就在地震后的第7天即5月19日,我在電視上看到一間中學復課的新聞,當時的總理溫家寶還參加了該校復課的升旗儀式。」這位香港新駿公司的主席回憶道。不經意間他發現,參加復課儀式的北川中學學生后面,有幾個清晰的大字:「長虹培訓中心」。「這不是當年常去的地方嗎?」楊宇杰驚呆了,「在它軍轉民期間,我適逢其會,幫助他們做一些民用產品,這些產品最著名的就是電視機。」楊宇杰尤感驚訝的是,遭受如此沉重打擊的北川中學,為甚麼這麼快就能像鳳凰涅槃一樣浴火重生?「這實在令人感動,而且這里是我如此熟悉的地方,每年都去很多次。當時好似心中有個使命感,這些人跟我是血肉相連的,就像冥冥之中注定的,我的命運要和他們結合在一起。」

    地震一個多月后,他終於趕到綿陽。「長虹的朋友帶我去參觀培訓中心的北川中學臨時校址,去的時候,學生全部住在操場上的帳篷里,20人共用一頂帳篷,脫下來的鞋就放在帳篷上,沒電沒水。那時才知道,是長虹主動提出讓北川中學師生搬到培訓中心,并積極創造條件配合學校尽快復課。雖然晚上走過帳篷,你不時會聽到哭聲,但仍然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一個民族的不屈意志和愈挫愈強的勇氣,短短7天后就復課,這件事振奮了全國人民!」楊宇杰至今回憶起來仍是意難平,他感叹「人性的光輝在災難面前完全顯示出來了。他們邀請我去簡易課室給學生打氣,隨行的印度合作夥伴說了一句話我至今印象很深,『從你們的笑容,我看到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封閉式教育是做「零圈圈」

    最初楊宇杰希望幫北川中學在香港籌款,建一所新的學校,很快有消息傳來,國家已經決定新校舍的建設由全國僑聯牽頭在全球華人華僑中籌款。「我覺得很好,但我們還能做什麼呢?劉亞春校長當時跟我說,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我們不知道外部的世界有多大,山區的孩子連海都沒看過,香港一向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你可不可以替我的學生開闊國際視野?」楊宇杰知道北川中學的學生,很多要走兩個小時山路才能來到學校。「所以都是一個星期才回家一次。但劉校長的這個要求,之前我想都沒想過,他居然完全不是停留在物質上,而是着眼精神層面。這個要求我能不能滿足?怎麼幫助他們開闊國際視野,情急之下我想到母校金文泰中學。」

    金文泰中學成立於1926年,當時已有83年歷史,它是港督金文泰爵士為了提倡中文教育,在香港建立的首間政府中文中學,有特別的意義。「由於我是母校80周年校慶籌委會榮譽主席,知道金文泰無論在內地,還是海外如新加坡、韓國,都有不少姊妹學校。我就想可不可以讓北川中學與金文泰結成姊妹,這樣就有機會進行兩地交流,我們可以去他們那里,北川的學生也有機會來香港參觀、學習。感謝李國佳校長馬上同意我的建議。在他們上去以前,我專門去了一趟綿陽,跟長虹的朋友,還有劉校長,把雙方合作的細節和協議具體內容銜接好。」

    終於在「5.12」一周年前一個月即2009年4月,金文泰中學和北川中學在長虹培訓中心北川中學臨時校舍,簽了一個正式協議。劉亞春、李國佳兩位校長就在露天,在一張學生用的小課桌上簽字蓋章。參加儀式的,還有時任金文泰中學副校長李瑞華,「連家長教師會的畢主席都去了,因為我們要得到家長的支持才行,我和長虹的副總經理郭德軒作為見證人也參加了儀式,我們還合做了一塊銅牌,現在這塊牌還放在金文泰中學校史館,我們在患難時建立了姊妹學校關系。」

    劉亞春和楊宇杰惺惺相惜。楊視劉為「一個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教育家」;劉則認為楊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而且做事很有執行力。雖然他跟楊宇杰第一次見面就要求自己的學生有機會能去香港,「希望北川的學生跟香港的學生有文化的交流,多元文化可以讓人多樣化發展,只會單打一不行,一個人的綜合素養,是為人做事的重要基礎。」但劉亞春承認,這件事當時他并沒有意識到有多大作用,「因為當時到我們學校來,說類似事情的大學、中學還是不少,但后來在楊主席的推動下,就像做事業一樣不斷推進,從聯絡、經費支持,把我們的老師和學生組織過去學習交流——我曾經派過兩個數學老師到金文泰蹲點學習了一個月,金文泰中學所有的管理制度、評價體系,在我的電腦里都有,過去看一下好像只是一個短暫的交往,實際上是有一種深層次的學習和借鑒在中間。」

    劉亞春進過香港一些學校的課堂,感受到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思維自由度,活動自由度都比較大」,「課程學習有標準,好像又沒有標準,我個人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對促進人的自由、自然發展很有益處,教育一定要讓人自由發展,更有創造性,只有內心成長起來的奉獻精神、愛國精神而不是靠一味灌輸,自己認同周邊的人也認同,人才會有幸福感。」

    在他看來,香港跟內地在教育層面上的交流應該是雙向、互動的,并且是一種自然、深層的來往,可以保留各自的觀點,但應在教育、教研、教師學生成長等領域尋求更多的可交流之處,「其實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文化、歷史,也有自己的追求,我們的學生的基礎肯定比香港學生要差一些,但是我們可以想辦法讓他發展得很好,這個對香港的學生和學校也會有一些借鑒;我們的學生可以從香港學生那里學習一些自由思考問題、全面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在書里面讀過去讀過來,到最后把自己讀死。這就是我們之間的交往有意義有價值之處,最怕的就是封閉,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你以為你是最好,我以為我是最好,其實大家都不是最好,如果能做到你把我的優點學過去,我把你的優點學過來,彼此都減少了缺點,這樣教育就是在做加法,封閉是在做零圈圈。我相信,北川中學跟金文泰中學這個項目會越做越好。」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