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記者手記】舉國體制締造人間奇跡
2018年 05月 12日 09:31    香港商报
 

      【記者手記】舉國體制締造人間奇跡

    震后十年,再訪北川。老縣城的虛墟上已經長出了茂盛的植被,只有斷壁殘垣還在訴說着當年的觸目驚心。俯瞰北川新縣城,一片祥和安寧。太陽照常升起,生活仍在繼續。

    坐落在永昌鎮的北川新縣城,是災區唯一异地重建的城市。不同於老縣城狹窄的地勢,新縣城位於一大片開闊的平地上。充滿羌族風情的特色建築,鳥語花香、綠樹成蔭,完全找不到一絲老縣城的痕跡,只有「大禹故里、中國羌城、大愛北川」這幾個字在提醒着這座城市曾經的歷史。

    在「5.12」地震中,學校、醫院成為最不堪一擊的重災區,無數花季少年的隕落成為國人心中永久的傷痛。10年后記者重返災區,發現建得最好的便是學校和醫院,其抗震級數達到最高的八級。步入北川中學新校舍,倣佛進入了一座城市公園。寬敞明亮的教室,整齊舒適的學生宿舍,偌大操場上的塑膠跑道,與9年前設在綿陽市長虹培訓中心板房里的校舍有了天壤之別。

    汶川映秀鎮漁子溪畔,新舊映秀隔岸相望。10年前,從龍門山上跌落的一塊巨石,已被刻上了「震中」二字,擺在漁子溪岸邊,成為這座五A級風景區的醒目標誌。右岸簇新的洋房民居與對岸的漩口中學地震遺址形成強烈的對比。廢墟上教學樓頂的紅旗依然迎風飄揚,右岸的災民們早已過上充滿烟火氣的生活,畢竟過好今天才是對逝者最好的紀念。

    穿過由香港特區政府援建的雲湖一號隧道和蔡家溝大橋,來到德陽市轄下的綿竹市清平鎮。雨后空氣如洗,青翠的山巒與紅牆綠瓦的民居相映成趣。如此充滿詩意的田園風光,讓人很難聯想到清平鎮曾經遭受「5.12」地震與「8.13」泥石流的雙重打擊。由18個省份對口援建的災區建築,也深深打上援建省份的烙印,令到災區建築風格趨於多元化。

    汶川大地震是災區人民不可承受之重,然而這場巨大的災難也讓全國的目光匯聚於此,一些曾經被世界遺忘的角落引發前所未有的關注。震后高起點、高標準的重建極大地提升了災民們的幸福感。在援建省份幫助災民尽早回歸正常生活的同時,也令到災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現代文明迅速接軌。長期困擾中國的東西部差异,以及城鄉二元結構鴻溝,有望在地震災區神速消弭。

    毫無疑問,四川災后重建開創了一種嶄新的發展模式:一是在國家層面,以舉國之力對口支援、東部帶動西部、區域協調發展的模式;這一模式主要體現在震后三年援建中。二是在災區地方層面,將災后重建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城鎮化、產業轉型等統籌發展的模式。這一模式着重體現在七年重建中。十年來,這兩個層面的發展形成合力,所帶來的巨大成果正呈現在世人面前。

    李穎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