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震區
2008年5月12日2時28分,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襲擊了四川。以汶川縣映秀鎮為震中,龍門山脈撕開了一個大口子,逾1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瞬間撕裂。這場大地震奪走了87150人的生命,超過37萬人受傷。這不僅是四川的一場浩劫,也是國家和民族之痛。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前夕,本報記者穿越縱橫南北的地震帶,重訪川震重災區。歷經三年援建,七年重建,災區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震后十年,災區的山川更加秀麗。鬱鬱蔥蔥的群山上已看不出地震肆虐的痕跡,一草一木都見證着這個人世間最偉大的奇跡。
39個重災縣GDP十年翻三番
汶川大地震也給災區帶來巨大經濟損失。2008年,39個重災縣(市、區)經濟增速由上年的上升14.8%轉為下降2.2%,其中阿壩州汶川縣、德陽綿竹市、德陽什邡市等10個極重災縣(市、區)經濟下降25.3%。據川發改委數據顯示,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歷時3年,到2011年9月底,四川納入國家規劃的39個重災縣(市、區)完成重建項目29700個、總投資8613億元。
在中央政府及內地18個省市、港澳特區政府鼎力馳援下,10年來災區經濟社會發展得到極大的提升。據川統計局5月7日發布的《「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災區經濟發展報告》,2017年,39個國定重災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6829.7億元,年均增長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10個極重災縣2017年實現GDP 1657.5億元,年均增長13.1%,比全省高2.1個百分點,其中茂縣GDP年均增長15.6%、汶川縣GDP 年均增長15.3%、北川縣GDP年均增長15.0%、平武縣GDP年均增長15.0%、彭州市GDP年均增長13.9%,五地經濟保持較快增長。10年來,災區經濟增長速度始終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穩步擴大。2017年,四川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6980.2億元,是2008年的2.95倍左右。而39個國定重災縣和10個極重災縣(市、區)的GDP分別是2008年的3倍和3.3倍。
重災縣人均GDP破4萬
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的同時,災區人均GDP水平也大幅提升。去年,39個重災縣人均GDP達到42188元,是2008年人均GDP13836元的3倍。其中,去年10個極重災縣人均GDP4732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73元,是2008年人均GDP13609元的3.5倍。與此對應的是,10年來災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如今,災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災民們從廢墟走向新生,「家家有住房、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已經從目標成為現實。
城鎮化率達47.8%
記者了解到,災區一批重點中心鎮已建設成為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旅游、工業、商貿小城鎮,并成功申報全國重點鎮。2017年末,39個重災縣常住人口1618.8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7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7.8%,比2008年提升11.8個百分點。都江堰市、江油市、廣漢市、什邡市等2017年城鎮化率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本報記者采訪發現,10年來,災區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將災區重建與鄉村振興、產業轉型、精準扶貧與區域協調發展有機結合,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川地震預警獲突破
本報記者在震區采訪了解到,汶川特大地震發生10年來,內地在地震預警技術、地震預警網的建設、地震預警的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填補了面向公眾、工程提供地震預警服務的空白,成為繼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近日,四川德陽市等11個市縣的電視地震預警服務正式啟動。目前內地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和傳感設備已在汶川縣映秀地震台部署完成。
北川:川北明珠熠熠生輝
2008年那場特大地震,令北川老縣城頃刻間被夷為平地,15645人遇難,26916人受傷,4413人失踪,1725人致殘,全縣基礎設施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00億元……一組驚人的數據直觀地說明了北川的十年巨變: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19億元,年均增長12.9%,是震前的3.81倍;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達到4.51億元,年均增長24.1%,是震前的8.67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84億元,年均增長17.7%,是震前的6.03倍;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2.62億元,年均增長11.4%,是震前的6.85倍;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7億元,年均增長18.6%,是震前的5.50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041元,年均增長14.1%,是震前的3.73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814元,年均增長13.9%,是震前的4.17倍。10年來北川完成總投資283.54億元,實施重建項目754個。其中規劃內項目747個,總投資218.99億元,包含城鄉住房項目2個,總投資57.16億元,實施住房重建57060戶、維修加固29796戶,10147戶老縣城受災群眾和新縣城徵地拆遷群眾通過公開搖號分房入住新縣城,11823戶3萬餘名因災失地農民得到妥善安置。
德陽:工業重鎮屹立不倒
「5﹒12」地震造成德陽全市17139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658億元。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960.6億元,是2008年的2.9倍,居四川第3位。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2.5倍和2.9倍。2008年「5.12」地震發生后,東方汽輪機廠位於漢旺鎮的廠址遭到嚴重破壞,位於德陽八角的東汽新址僅用1年零9個月時間興建而成。在人員和財產遭受巨大損失情况下,東汽人在災后短短時間內即開始恢復生產,創造了2008年產值不降反升的奇跡。過去10年是德陽工業投資增長最快的時期,全市工業投資累計達2893億元,年均增長率14.2%,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均在30%以上,10年來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了近10倍。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從2008年的338.9億元提升至2017年的1181.8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穩居全省第三。本報記者赴德陽采訪中,深刻感受到德陽在重大技術裝備制造、通用航空和新能源等產業所展現的強大制造與創新能力。德陽擁有二重、東汽、東電、宏華石沒等重裝巨頭,全國60%以上的核電、40%的水電機組、30%以上的火電機組和汽輪機、50%的大型軋鋼設備和大型電站鑄鍛件都是由德陽制造,發電設備產量世界第一。建成全球最大的8萬噸模鍛壓機,成功研制「華龍一號」核能發電機,承擔C919上百項關鍵件研制和生產,「德陽通用航空創新型產業集群」成為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
記者手記
舉國體制締造人間奇跡
震后十年,再訪北川。老縣城的虛墟上已經長出了茂盛的植被,只有斷壁殘垣還在訴說着當年的觸目驚心。俯瞰北川新縣城,一片祥和安寧。太陽照常升起,生活仍在繼續。
坐落在永昌鎮的北川新縣城,是災區唯一异地重建的城市。不同於老縣城狹窄的地勢,新縣城位於一大片開闊的平地上。充滿羌族風情的特色建築,鳥語花香、綠樹成蔭,完全找不到一絲老縣城的痕跡,只有「大禹故里、中國羌城、大愛北川」這幾個字在提醒着這座城市曾經的歷史。
在「5.12」地震中,學校、醫院成為最不堪一擊的重災區,無數花季少年的隕落成為國人心中永久的傷痛。10年后記者重返災區,發現建得最好的便是學校和醫院,其抗震級數達到最高的八級。步入北川中學新校舍,倣佛進入了一座城市公園。寬敞明亮的教室,整齊舒適的學生宿舍,偌大操場上的塑膠跑道,與9年前設在綿陽市長虹培訓中心板房里的校舍有了天壤之別。
汶川映秀鎮漁子溪畔,新舊映秀隔岸相望。10年前,從龍門山上跌落的一塊巨石,已被刻上了「震中」二字,擺在漁子溪岸邊,成為這座五A級風景區的醒目標誌。右岸簇新的洋房民居與對岸的漩口中學地震遺址形成強烈的對比。廢墟上教學樓頂的紅旗依然迎風飄揚,右岸的災民們早已過上充滿烟火氣的生活,畢竟過好今天才是對逝者最好的紀念。
穿過由香港特區政府援建的雲湖一號隧道和蔡家溝大橋,來到德陽市轄下的綿竹市清平鎮。雨后空氣如洗,青翠的山巒與紅牆綠瓦的民居相映成趣。如此充滿詩意的田園風光,讓人很難聯想到清平鎮曾經遭受「5.12」地震與「8.13」泥石流的雙重打擊。由18個省份對口援建的災區建築,也深深打上援建省份的烙印,令到災區建築風格趨於多元化。
汶川大地震是災區人民不可承受之重,然而這場巨大的災難也讓全國的目光匯聚於此,一些曾經被世界遺忘的角落引發前所未有的關注。震后高起點、高標準的重建極大地提升了災民們的幸福感。在援建省份幫助災民尽早回歸正常生活的同時,也令到災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現代文明迅速接軌。長期困擾中國的東西部差异,以及城鄉二元結構鴻溝,有望在地震災區神速消弭。
毫無疑問,四川災后重建開創了一種嶄新的發展模式:一是在國家層面,以舉國之力對口支援、東部帶動西部、區域協調發展的模式;這一模式主要體現在震后三年援建中。二是在災區地方層面,將災后重建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城鎮化、產業轉型等統籌發展的模式。這一模式着重體現在七年重建中。十年來,這兩個層面的發展形成合力,所帶來的巨大成果正呈現在世人面前。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