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泉院士對習主席重要指示備感振奮
港創科融入國家發展可奔騰向前
【香港商報訊】記者莊海源報道:連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所作重要指示引起強烈反響。作為給習近平主席寫聯名信的發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電機電力驅動和電動車專家陳清泉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對習主席重要指示感到非常振奮,指示將力助香港科學家直接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破既有政策限制。他認為,可以從「明道、乘勢、奔騰」來談內地與香港創科合作,並表示香港科學家只有積極參與到國家科技發展大潮中,才能使自身科研事業發展獲得廣闊的空間。
港科學家是國家科技隊伍重要力量
談及寫信給習主席的原因,陳教授表示,去年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參加了一些慶祝活動,感觸良深。他覺得,「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內地和香港的科技交流合作日益頻繁,但還有一些障礙,例如科研經費不能過境,香港其他院士亦有同感。因此,他聯合其他23位院士寫信給習近平主席,表達了香港科技工作者參與國家創新科技發展大計的願望。習主席很快就對聯名信作出具體指示,並責成中央有關部門予以落實,令香港科技界十分鼓舞。
陳教授提到,香港回歸以來,各界對「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的科技合作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兩地科技交流與合作雖日益頻繁,但因一些關鍵性限制,如兩地科研經費不能過境,香港學者不能直接申請國家科研項目等等,制約了香港科技人員參與國家科技發展事業。他說,習主席指示指出,在「一國兩制」前提下,加強內地與香港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是應有之義。這也點明了一個道理:香港的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科技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理應參與到國家創新科技發展大潮之中,使香港成為亞州的創新科技中心,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和長期穩定發展。
建設創新型國家機遇不可再失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是以創新科技為發展動力。」陳清泉談到,特區政府和全香港社會都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融入這個大勢中,將香港建設成為面向國際的創新科技中心。他指,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中唯一不以科技為支柱產業的經濟體,1997年回歸祖國時錯過了與深圳攜手合作、發展創新科技產業的大好機遇。如今,又一個歷史機遇來到面前,香港不能再錯過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大趨勢。
陳教授希望特區政府加大對本港八大院校的撥款和科創經費,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為商業項目的比例。他提及,2016至2019年的3年裏,特區政府撥款給八大院校總經費每年約179億港元,而2018年北京清華大學的總經費就高達269億元人民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每年也以兩位數百分比增長,由創立時的8000萬元人民幣,至今已超過300億元。目前,內地排名前幾十名的大學,單個學校年度科研總經費都超過10億元人民幣,較香港研究資助局的年度總撥款都要多。
港高校應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潮
陳教授說,香港高校在中國高校裏國際化程度較高。回歸以後的香港成為特區,是國家的一部分;香港一大批高素質科技人才,也是國家科技人才的一部分。他認為,香港的高校和科研應納入國家發展的通盤考慮之中,才能繼續奔騰前行。而且,香港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40多位,這在全國大城市中也是少有的。其中,有兩位院士於2006年和2017年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目前,香港高校和研究機構已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1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6個。
陳教授強調,香港科學家只有積極參與到國家科技發展大潮中,才能使自身的科研事業發展獲得廣闊的空間。他舉例說,香港科技大學師生創建的大疆無人機、雲舟無人船,香港中文大學師生創建的商湯科技公司,都顯示了香港有發展創新科技的實力。「一國兩制」的精髓,應該是堅決堅持「一國」根本、充分發揮「兩制」優勢,這有利於香港與內地科技界共同攜手,促進國家創新科技發展,而不是因此產生障礙,影響香港專家學者對國家科技事業的貢獻。
陳教授最後表示,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在香港科技界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香港創新科技定會奔騰向前,為國家和香港的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專家觀點
本港科學家熱議
中央財政科技計劃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長 徐立之:
對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開放予香港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並可跨境使用感到鼓舞,這給香港科研項目打了一劑「強心針」,為內地及香港合作項目的資金流通「開了綠燈」。本港科研人員亦須自己更努力,方可爭取到資源,不能只期望中央幫香港「起死回生」。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段崇智:
內地科研經費「過河」,對港來說是「沙漠中的綠洲」。只要有「水」便有人才;有人才、有發展,即可令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亮,有更大號召力。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 沈祖堯:
中央科研經費跨境措施令人高興,這是一份驚喜,可對大型及需長期支持的本地科研項目特別有幫助,亦可促進本港與內地加強合作,這的確是香港科研發展一劑很重的「強心針」。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葉玉如:
香港目前科研於不少領域均取得世界前列地位,有信心通過中央支持香港科研的一系列政策,可以進一步加強本地科學家與內地合作,而甚至於部分國家科研項目上,香港科學家更可扮演帶頭角色。
香港大學教授 陳清泉:
習主席重要指示,凸顯了香港創科工作者是國家科技隊伍的重要力量。國家科研項目經費可跨境於香港使用,證明國家高度重視香港創科發展,顯示「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是一家人,要攜手促進國家創科發展,才可令香港學者「英雄有用武之地」。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副主任 鍾國輝:
中央科研經費只是第一步;之後,香港科研成果及產品,可否順利打入內地市場亦很重要,估計要3至5年後才得知成效。
(記者葉佩瑜據內地與香港創科合作研討會香港科學家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