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家科技部、財政部隨即出台政策,容許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申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并可以在香港使用有關資助。國家力挺香港創科發展,為本港注入一支強心針,有助香港發揮雄厚的創科基礎和優勢,突破樽頸,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水準和效率,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有國家東風可借助,香港亦要做好自己,宜致力培育和夯實創科土壤,加快形成以創新科技支撐的新經濟發展模式,發展香港矽谷,壯大自身,貢獻國家。
舊有思維不利創科
一直以來,本港經濟依靠四大支柱產業支撐,惟在推動發展本地創新科技產業上存在不足,以致推動經濟升級轉型方面缺乏突破,只能看着內地城市享受科技高速發展的紅利,羨慕不已。雖然特區政府意識到問題所在,近幾年開始急起直追,例如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與深圳合作在落馬洲河套地區設立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注資500億元支援創科等,加大相關投入,但要讓創科發展見到成果,始終需要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取決於創科土壤培育和夯實的快慢。毋庸諱言,香港社會充斥着「温快錢」思想,其中具備代表性的,就是炒賣文化,這種文化與香港過往作為商貿角色有一定關系,因為由開埠開始,香港便透過買辦,擔當一種中介人角色,通過一買一賣賺取中間利潤,而后來很多港人發達也和炒賣有關,熱衷炒樓、炒股、炒金,助長了這種風氣。在這種環境長大,港人的思維方式、人生態度會較為急功近利,長遠目標和利益易被忽視,同樣的思維亦表現在年輕人選讀的科目,以及對職業的選擇上。創科發展成本高,時間長,風險大,見效慢,在本港自然一貫不受重視,而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一日千里,香港一步落后,則步步落后。
與內地合作空間廣闊
不過,創科無疑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出路,不做不行,尤其是鄰近內地城市深圳飽食創科發展紅利,有成功先例可循,相對減少社會的雜音,增強了香港發展創科的信心。港府在這方面決心不可謂不大,行動亦堅決,包括成立創科局,循包括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資料、政府采購和科普教育等八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如今有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更是喜從天降,如虎添翼。
坦白說,香港要發展創科,離不開與內地的合作。之所以本地科技產業發展一直難有寸進,原因之一便是香港的科研成果未能轉化為產品,以及沒有足夠的市場,而內地,尤其是在大灣區,無論在人才供應、高效制造、市場需求方面,都可以彌補香港的不足,為創科發展提供做強做大的條件,必須好好把握。另方面,香港亦要兩條腿走路,除了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合作,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產業鏈和生態系統,從上游的研發,延伸到產業的中游和下游,幫助本地研發機構、大學的科研成果在本地產業化,吸引更多內地及海外的科技人才,以及一流創科企業來港發展,協助本港科技人才在本地創業、成長,此為培育夯實香港創科土壤必行之路,而港深科技園的設立,提供了有利條件,理應用好、用實。多管齊下,將國家政策利好化為實際行動,打造國際創科中心,香港一定可以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