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葛肇煌和「十四K」的前世今生(上)
2018年 05月 20日 07:11    香港商报
 

    葛肇煌和「十四K」的前世今生(上)

    葛肇煌這個姓名,於1940至50年代的國共內戰末期,在香港的報章是偶有報道。到了今天,只有關注香港三合會歷史的人士,才會知道葛肇煌曾經是香港「劣名遠播」的「十四K」三合會「創辦人」,幫中的人尊稱他為「龍頭」大哥。惟今時今日,有很多身為十四K三合會的會員,或者不會知道葛肇煌這個「開山」龍頭大哥。

    十四K曾涉1956年「雙十暴動」

    曾經「叱一時」的葛肇煌是於1953年在新界一個寺院內寂然病逝;他的墳墓是由兒子葛志雄安設於新界粉嶺一處私人墳地,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式墳墓,但與墳地內其他墳墓相比,這個墳墓顯露出是埋葬了一個「國民黨軍官」,而意想不到他的身份又竟是一個幫會「山頭」的「創辦人」以及「龍頭」人物。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香港冒起的「十四K」三合會,一直駭人聽聞。除了普羅大眾每當聽到這個會名,便會產生恐懼感;尤其曾有十四K三合會人物參與的1956年「雙十暴動」事件,至今仍是香港治安史上的一個影響深遠的課題。而當年的香港其他三合會組織,也對這個新崛起的「十四K」幫會顯得具受威脅,甚至與「十四K」發生嚴重的幫派打鬥。

    洪門忠義會門牌為別稱

    十四K三合會原是抗日戰爭後,在廣州活動的洪門幫會,原名曾是「洪門忠義會」,其後再改組為「洪發山忠義會」。洪發山忠義會的別稱很多,因為早期的會址設在廣州西關寶華路十四號,因此洪發山忠義會於早期衍生以門牌「十四號」為會名的別稱,意即「十四號」的人馬。後來於解放後,以葛肇煌為首的一批洪發山忠義會人物,逃到香港復辦這個幫會,於是又再環繞這個門牌號碼產生更多的別稱,如:「十四K」、「孖吉」(即「孖七」)、「條四」、「把」(即數字的英文number粵語音譯)。

    其實,說十四K三合會是由葛肇煌創辦,也不符合史實。葛肇煌原是廣東博羅籍的國民黨軍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曾經在廣東西江一帶擔任國民黨軍的一支別動隊指揮軍官,負責收集情報和游擊活動。於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葛肇煌從西江的根據地闖入廣州,並將汪精衛的廣州日偽政權中一批軍政警人物所組織的「五州洪門西南本部」接收,據為己用。

    眾多廣州洪門幫會之一

    其後,葛肇煌將這個原日偽洪門組織,改稱做「洪門忠義會」,並自任為「話事人」,展開拳腳,陸續招兵買馬,擴大這個幫會,成為當時在廣州一個別具影響力的洪門組織。因此,嚴格來說,葛肇煌只是將這個原為日偽時期的洪門組織,變身成為廣州其中一個洪門幫會而已,套用現今一句金融術語,只是「借殼上市」,而並非創辦。

    數年之後,「洪門忠義會」的另一個重大蛻變,是於1940年代末,當時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在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解放軍解放廣東的軍事推進迫在眉睫,其時身為國民黨別動隊軍官的葛肇煌於是趁勢將自己的「洪門忠義會」,擴大為廣東省的「龍頭」幫會,再改組為「洪發山忠義會」,這次的重大改組是將他的「洪門忠義會」幫會,改立為主導地位的洪門「山頭」,企圖利用「洪發山忠義會」統領廣東省的所有洪門組織,作為他的「反共救國」的軍事阻擊及潛伏抵抗行動。後來,葛肇煌獲得國民黨委任的軍職稱為「粵桂反共救國軍總指揮」的軍銜,而他更是當時廣東省以「反共」為名的洪門龍頭組織「洪發山忠義會」之「龍頭大哥」。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林建強,刑事司法理學士,湖北警官學院客座教授。退役香港警察偵緝警署警長,從事刑事偵緝工作卅多年,曾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警察榮譽獎章勳獎。學術方面以警察史、犯罪學、幫會等研究方向。亦為歷史文物收藏家,曾獲「全國十大警史文物收藏名家」名銜。編著出版《中國禁毒文物》圖冊。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香港商报实习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