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分析師表示,預計4月3日、4日美中雙方發布的建議徵稅清單落地可能性極小,聲明并沒有明確中美貿易差額壓縮的目標和截至日期,這已是中國在磋商中能爭取到的很好的結果。雖然雙方就貿易問題達成了許多共識,但就出現轉機的「中興事件」進展以及美國對華為的調查等問題,在聯合聲明以及劉鶴副總理的事后采訪中均未提及。我們認為,本次談判,雙方在科技領域仍存在較大分歧,未來中美雙方在科技領域會是一個長期的博弈過程。
儲蓄和消費是根本原因
中美經貿爭端是否就此結束?光大證券宏觀團隊認為,不宜過度樂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兩國經貿爭端背后蘊藏着許多結構性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其實,儲蓄和消費的行為才是導致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想要消除這些因素,必須依靠各自國家的結構性改革和雙方共同地、持續地努力。
對外貿易總差額不會降
中金公司研究部宏觀組指出,雙邊貿易順逆差減小并不意味着兩國對外貿易總差額下降,如果中美兩國儲蓄率和投資率沒有大幅調整,降低雙邊貿易不平衡未必改變兩國對外貿易總差額。考慮上述宏觀平衡因素,中國如果在短期內大幅增加對美國進口,可能需要以降低對其他地區進口為代價。
另外,中金認為,從長遠看,中美貿易摩擦可能仍未結束。近一段時期中美貿易摩擦較為頻繁,其背后更深層次的經濟原因包括:中國相對於美國經濟地位的快速追趕,全球經濟增長趨勢放緩,以及不少國家收入分配和財富不平等的惡化。隨着中國經濟規模相對於美國不斷增長,貿易摩擦仍有可能再次抬頭,但此次雙方經貿磋商取得共識對中美乃至於全球經濟都是積極因素。
擴大進口是短期最優結果
廣發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表示,中美經貿磋商聯合聲明發布相當於第三隻靴子落地,就短期看,中國增加進口滿足內需是一個接近於最優的結果。聯合聲明意味着就短期來看,貿易摩擦有實質性的緩和;對於此次貿易摩擦來說,擴大進口是一個短期接近於最優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