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安徽擁抱世界新工業革命
2018年 05月 24日 09:12    香港商报
 

  創新驅動制造引領

  安徽擁抱世界新工業革命

  制造業是國家的「鋼筋鐵骨」,是國家繁榮富強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安徽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制造大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安徽,曾經的農業大省,如今在創新驅動戰略和制造強省戰略的有力推動下,工業經濟已然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香港商報記者龔舒斌通訊員張文連

  為建設制造強國寫下安徽答卷

  新中國成立后,安徽正式開啟了工業化進程。上世紀50年代,馬鋼、銅陵有色興建,築起安徽工業的「銅牆鐵壁」;60年代,「兩淮」煤礦開發,成就安徽「華東動力之鄉」的美名;70年代,安慶石化、海螺水泥投產,結束安徽沒有石油化工的歷史;80年代,美菱、榮事達等消費品牌譽滿全國,安徽躋身輕工大省;90年代,奇瑞汽車和江淮汽車興起,成為中國汽車工業自主創新的典範。進入新世紀以來,以京東方、科大訊飛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安徽工業新名片。2017年,是安徽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制造強省戰略的開局之年,全省工業戰線以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為總抓手,深入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工業經濟發展呈現「穩中有進、質效雙升」的良好態勢,為建設制造強國寫下了安徽答卷、作出了安徽貢獻。回顧2017年安徽工業經濟發展態勢,用「穩中有進、質效雙升」8個字形容最為恰當。這一年,安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長9%,創近3年來新高;技改投資總量達7352.9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創近5年來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285.3億元,同比增長19.7%,增速創近6年來新高。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44.2%,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達47.4%,工業支撐力、主動力作用更加凸顯。縱觀2013年-2017年的五年,是安徽工業經濟發展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安徽工業取得歷史性跨越的五年。五年間,安徽全省上下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并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開展制造強省建設,持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全省工業經濟呈現出有規模、有速度、有質量、可持續的良好發展態勢,安徽新興工業大省的地位基本確立并不斷鞏固。五年來,全省工業總量不斷壯大。全部工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8025.8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11514.8億元,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超過40%;其中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達到10081億元,歷史上首次跨越萬億元台階。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16年突破4萬億元大關,達到4.16萬億元,2017年進一步提高到4.34萬億元,總量居全國第9位,比2012年提高3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突破兩萬戶,達到20449戶,居全國第6位。五年來,全省工業速度持續領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2%,居全國第5位、中部第2位;其中,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全國第1位,2014年、2015年均居全國第7位,2016年居全國第5位,2017年居全國第6位,始終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五年間,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跨過兩個萬億台階,年均增長9.2%,居全國第8位,中部第3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年均增加1496戶,居全國第1位。五年來,全省工業質量顯著提升。201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突破兩千億元,達2078.9億元;2017年進一步提高到2285億元,是2012年的1.6倍,居全國第12位,較2012年提高3位。五年來,全省工業結構不斷改善。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能源、原材料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6%,較2012年下降4.5個百分點;電子信息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8%,較2012年提高1.3倍,年均增長27.4%。五年累計完成技術改造投資近3萬億元,年均增長13.9%。着力淘汰落后過剩產能,近兩年全省累計去除煉鐵產能427萬噸、煉鋼產能535萬噸;在全國率先實現年產30萬噸以下小煤礦全部關閉。

  演繹「大」與「強」的交響

  2017年5月27日,安徽省制造強省建設大會在合肥召開。時隔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再次召開「制造強省」建設萬人大會,此次會議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影響之深前所未有。會議提出,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五大發展行動計劃為主抓手,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精品化和服務化為主攻方向,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推進工程,推動實現制造業整體實力、創新水平、融合能力、質量效益、品牌影響五個方面新跨越,打造安徽制造「升級版」。堅持創新驅動,緊扣「三重一創」建設推動高端制造發展,適應技術消費升級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深化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模式轉變,構建創新型人才支撐體系,着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自此,安徽吹響了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邁進的冲鋒號。同年5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印發了《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支持制造強省建設若干政策的通知》,總共十條,分產業升級、企業培育、要素保障和激勵機制「四個方面」。安徽每年將拿出約100億元扶持產業,其中制造強省「政策10條」大約25億元。按照制造業做大做強做優的目標要求,安徽明確了制造強省建設「三大四強」的目標體系。力爭到2021年,該省規模以上企業數進入全國前5、主營業務收入進入全國前8、利潤總額進入全國前10,實現「大」的跨越;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基地,實現「強」的晉級。瞄準這一發展目標,安徽將加快培育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同時,着力實施「互聯網+制造」行動,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紡織、食品加工五大傳統行業,全面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同時,安徽提出了工業經濟發展的五大路徑:以「互聯網+制造」促進融合發展;以「基地+基金」促進集群發展;以「存量+增量」促進轉型發展;以「設計+服務」促進協同發展;以「集約+循環」促進綠色發展。

  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是目前有效緩解實體經濟企業困難,助推企業轉型升級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舉措。2016年6月13日,安徽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出台《關於降成本減輕實體經濟企業負擔的實施意見》,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人工成本、降低稅費負擔、降低財務成本、降低用能用地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六個方面提出20項降成本的具體舉措,受到企業普遍歡迎。繼2016年出台「降成本20條」政策后,安徽又於2017年印發《關於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的通知》,針對企業反映較多的「痛點」,把降低用電、用氣等壟斷性行業價格和收費方面作為重點,包含10個方面內容,預計每年將減免或緩繳實體經濟成本220億元左右。

  原始創新成就尖端產業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升空、世界首條量子通信干線「京滬干線」開通、「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創造等離子體運行世界紀錄……近年來,安徽省大力實施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依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四個一」創新主平台,加快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創新引領安徽全省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進一步凸顯。創新是安徽最為寶貴、最具優勢的「遺傳基因」,也是安徽工業發展的最大潜力和強大引擎。安徽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四個一」創新主平台建設,正在形成由中心到全局的創新網絡格局。安徽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方陣、中部地區前列。去年初,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這是繼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之后,又一科技創新國家戰略在安徽布局「落子」。去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共同印發《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方案(2017-2020年)》,確立了國家科學中心「2+8+N+3」的多層次創新體系和建設路徑。

  「讓世界聆聽我們的聲音。」一個以科大訊飛為龍頭企業的國家級人工智能產業高地「中國聲谷」在合肥逐漸發展壯大。去年,中國聲谷實現年產值510億元;截至目前,集聚了包括科大訊飛、科大國創、華米科技等200多家智能語音與人工智能企業,形成從基礎研發、技術研發、平台支撐到產業發展與應用的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鏈。2017年,安徽省液晶顯示屏產量占全國比重首次突破10%達到12.6%,顯示器件業對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貢獻率達12.8%;近5年集成電路產量實現從零星分布到規模化量產的突破,安徽省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成長迅猛、發展成效突出的地區。近5年,安徽省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實現增長23.5%,總量規模已由2012年的1415億元快速提升到2017年的4067億元,5年完成3個千億元台階的大跨越。近年來,安徽不斷先行先試,統籌工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型省份建設等專項資金,支持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科技創新、產品開發、產業化及推廣應用等,成效不斷顯現。2017年,安徽生產工業機器人8000台、推廣應用3400台,生產新能源汽車6.76萬輛、銷售6.51萬輛。2017年,安徽家電產業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冰箱、洗衣機、冷氣機、電視機「四大件」產量累計達到10575萬台,首次突破億台,同比增長15.2%。安徽電冰箱、洗衣機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冷氣機器產量居全國第二位,電視機產量居全國第四位。截至2017年底,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33.7億元,同比增長13.9%,實現利潤137.5億元,同比增長1.7%。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