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電子報內容>>商報頭條

巴士工潮反映勞動市場供求失衡
2018年 05月 26日 00:00    香港商报
 

    有巴士工會昨日發起按章工作,抗議容許保留「特別更」最高工時14小時,以及爭取3小時休息時間「薪酬直落計」。今次工業行動沒造成交通混亂,市民上班上學及一切社會運作如常,彷彿一個危機已平穩過渡了;然而,巴士司機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當中所折射的真正深層次矛盾,乃是本港勞動市場出現了嚴重供求失衡問題。

    追本溯源,為何巴士車長不得不長時間工作?原因乃在人手不足。尤其是今年初大埔致命車禍之后,為安全計巴士公司停用了兼職車長,有關問題就進一步惡化。運輸署最新資料便顯示,九巴事后共暫停了234位兼職車長的職務,而此后一個月巴士的脫班率卻急升接近一倍之多。影響所及,除非增聘人手問題得到解決,否則車長難免要工作更久,從而確保脫班率不再上升。可是,一日只有24小時,最高工作14小時則意味只有10小時工餘時間,扣除8小時睡眠及上下班車程和洗澡食飯之類,車長們還有多少私人時間可言?情况無疑毫不理想,更莫說休息不足肯定加大駕車壓力,安全水平無可避免受到拖累。

    其實,不僅巴士車長工時過長。眾所周知,香港工時之長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日前有求職網站的調查指,服務及飲食業是工時長的重災區,多約七成打工仔須每周工作50小時,其次是樓宇及建築工種。有見及此,政府一直有跟進工時問題,但綜合考慮了實際情况之后,日前決定擱置標準工時及合約工時之議,改為針對11個行業分別制訂工時指引--這顯然不僱員最理想的答案了。

    為何如此?歸根究柢,這是本港勞動力供求失衡所致。眾所周知,不單巴士車長請不足人,其餘好多行業同樣請不到人;由高端的創科人員、醫護人員,到其他的建造、護理從業人員等等,均正面對着嚴峻的供不應求問題。凡此種種,既窒礙了經濟的健康發展,也難免損及基本民生服務。雖然,香港有能力培育更多人才,以滿足高端產業的需要,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勞動參與率,例如增加託兒服務、延長退休年齡等等;不過,我們到底還有多少「人口紅利」?試問當最新失業率降至只有2.8%,還有多少剩餘勞動力可以投入市場?更莫說香港還出現「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錯配狀况。近年有人質疑,香港概無需要培訓太多大學生,以致低技術工種根本乏人問津。這固然有點本末倒置,乃發展知識型及高增值經濟的倒車--然而,究竟怎樣處理香港勞動力緊絀問題,社會仍無共識可言。必須留意,這不純粹是錢可以解決的,因為就連人都不夠,又何來重賞之下的勇夫?此外,即使輸入外勞,但到底又能輸入多少?還是說,無人車及機械人之類才是香港出路?

    所以,倘若各界仍不正視勞動力問題,箇中供求矛盾勢必繼續惡化;長此下去,恐怕不止巴士車長不堪人手少、工時長而鬧出工潮。難道要到醫護之類都不勝負荷鬧出工潮,我們才會后知后覺嗎?說到底,香港正面臨各種各樣的供不應求問題,土地只是其中之一罷了,還有許多方面須要及早制訂應對之策啊!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來源: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