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王鳳雅事件誰該擔責?
2018年 05月 28日 09:48    香港商报
 

  王鳳雅事件誰該擔責?

  河南的三歲女童王鳳雅,因為患上一種名為「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癌症,在上周不幸離世。但因為這一事件而先后引爆的兩次針對王鳳雅家人「挪用捐款給兒子治病」和愛心人士「網絡暴力」的輿論風波,不僅給這個悲傷中的家庭增加了痛苦,亦沉重的打擊了不少愛心及公益人士的聲譽,事件所牽涉的一家公益組織甚至因此有數十個危重患兒的捐款項目被停。可以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共輸」。

  一個小小生命的消失,無疑讓人悲傷。但在噪雜的輿論場上,如今卻依然充斥着各種各樣的指責聲音。正義當然不應缺席,但實現正義的根本目的則是為了更好的保護生命。那麼,擺脫網絡戾氣回看整個事件,王鳳雅小朋友是否有可能不會死去呢?

  仔細復盤本次事件,其實有很多關鍵的地方值得深思。其一,王鳳雅究竟是什麼時候患病的?是否有可能預防其惡化?其二,這個疾病是否真的如部分網友所講治愈率很高,還是因為王鳳雅的病情特別嚴重?其三,家長是否存在「消極治療」,導致疾病拖到晚期的情况?其四,網友對王鳳雅及其家人的幫助是否到位?是否真的能夠挽救王鳳雅的生命?

  從目前披露的細節來看,一些問題似乎已經有了答案。首先,王鳳雅從出生開始就已經有疾病的跡象,但直到兩歲半疾病爆發時才去送醫。其次,王鳳雅罹患的「視網膜母細胞瘤」確實治愈率比較高,但小鳳雅在送醫時已經出現了癌細胞擴散到腦部和另一隻眼的情况,因此生存概率已經大大下降。其三,由於沒有錢做化療以及去更大城市的醫院,王鳳雅家人在去鄭州看病之后就決定回家并在網上籌款,因此確實選擇了「保守治療」的方式。其四,志願者們除了不斷勸說王鳳雅家人前往北京治病之外,卻并沒有為其聯繫好接收醫院和床位,也沒有能夠妥善安置和治療小鳳雅,導致王鳳雅和家人只能每日耗費大量金錢在北京等待。這也是導致王家人和志願者之間猜疑和對立的關鍵原因。

  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社會保障不夠完善

  由此,我們或許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結論:一、王鳳雅剛出生時,家長出於各種原因而有意無意的忽視了小鳳雅可能患病的事實,并沒有帶她做進一步的檢查,以致錯過了根除疾病的最好時機,家人對悲劇的發生有最主要的責任。二、在發現疾病并決定送醫之時,小鳳雅的疾病已經到了晚期,王家人所面對的選擇幾乎只有兩個:保守治療,或是耗盡全家的金錢卻仍無法挽救小鳳雅生命。但此時,我們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源保障,讓王家人可以在尚存一絲希望的情况下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這一點上,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有明顯不足。三、小鳳雅在縣醫院、鄭州無法得到充分治療,而在北京、上海等優質醫療資源集中的地方,卻沒有醫院願意接收,為王家人保留一絲希望。這是醫療體系對王鳳雅的虧欠。四、志願者們在對王鳳雅病况了解并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將希望放在北京有限的醫療資源上,他們的行動不僅無助,甚至還在無形中消耗着王家人不多的財力和王鳳雅的生命。這是慈善制度和社會公益組織應該好好學習的慘痛一課。

  所以,發生在小鳳雅身上的這起悲劇,無法簡化為一個人或是一個家庭的責任--那些心地善良的志願者,那些公共資源的分配者,那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者,甚至於我們這些只會在旁義憤填膺卻無所作為的看客--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此擔責。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