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創科令人開眼界
立法會早前組團前往粵港澳大灣區進行訪問,當中參觀了智能交通指揮中心、華為總部、機器人產業基地、科普館及科技展示交流中心等,無一不是融入生活的創新科技,令人大開眼界。
香港軟硬件仍大落后
創新科技最重要的是意念。如何將意念變為可行的技術,再發展至應用,當中需要投入不少資源。筆者曾參觀香港科技園,了解有關居家安老的新科技,當時園區的負責人慨嘆,現時仍願意留在香港進行科技研發的人士,是對香港有一份執着。他表示內地吸引開發及科研人才的誘因很大,包括提供高科技的實驗室及實驗材料、寬闊的試驗場地、龐大的資金支援、大量的人手配合,為方便科研人士的家庭需要,甚至兼顧住屋及子女的就學需要。香港政府不論在硬件及軟件上,無一能與之媲美,香港本地及其他地區的專才轉到內地發展事業及進行科研,是正常不過的選擇。
再次到訪大灣區,筆者了解到內地省政府為鼓勵研發新科技產品,會給予教授級科研人才兩億元人民幣作啟動資金,資金可自由運用無須歸還,部分負責人會選擇在香港就讀大學的研究生參與研究,政府只要求擁有研究成果的專利。這對於教授、學生、政府來說是三贏方案,是故內地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筍般進入市場。法律商貿等條件仍有優勢
香港面對這樣的競爭應如何自處及定位?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九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及肇慶,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九市兩區」各有優勢,香港必須集中資源發揮自身優勢,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進行優勢互補以免出現惡性競爭,造成資源浪費。
在吸引科研人才進駐方面,香港已經落后太多,但香港是大灣區內最國際化及最開放的城市,具備獨立、成熟和完善的法律、科研、金融及商貿條件和環境,對國外人才仍有吸引力。香港在參與大灣區發展時,應充分發揮這些長處,集中資源制訂合理策略,理性選擇發展方向,各省市做到優勢互補,定能加快珠三角區域一體化的進程,打造國際級大灣區,并成為灣區當中的重點城市。
立法會議員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