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公眾諮詢已經進入第二輪,專責小組在全港舉辦巡回展覽,并進行問卷調查,由市民在18個土地供應選項上表達意見,希望達成共識。惟一路觀察辯論的過程,予人感覺社會并未將精力聚焦在如何覓地建屋的核心議題上,出現跑偏走歪,意氣之爭,亦存在有心誤導,甚至故意破壞的言論,結果不是解決難題有望,反或激發對立,徒增拓地難度,挫及市民對增加房屋供應的信心,給現時熾熱的樓市火上加油。房屋緊缺令港人深受昂貴樓價和住屋擠迫之苦,各界實應多點理性務實,進行有建設性的討論,尋求覓地建屋的合理方法,凝聚共識,讓各種可能開發的土地變成市民安居樂業之所。
香港拓地迫切,眾所周知,社會理論上是支持增加供應的,但到了實際層面,各持份者堅持己見,形成掣肘,一直蹉跎歲月。政府推出土地大辯論,既希望就此作出決斷,減少阻力,盡快增加土地供應,也有意做好預期管理,扭轉市民對樓價「長升長有」期望,抑制樓市躁動,促樓價回穩。
不過從現實來看,預期管理沒達效果,市民顯然信心不足,即使樓價不斷創新高,又有美國加息壓力,依然願意追入樓市。美聯物業昨表示,今年首5個月本港二手樓價累計升8.36%,創6年同期新高,估計上半年升幅達到10%,基於今年整體經濟發展良好,將樓價全年升幅預測上調至15%,繼續創紀錄新高;此外,發展商亦相當進取,接連重手買地,例如新地日前以近252億元的高價投得啟德地王。種種迹象表明,市民對土地大辯論取得什麼成效,何時達成共識,以至真正建成房屋,心里沒有底,而對樓宇的強勁剛需,卻真切擺在面前,只能相信「有買貴,沒買錯」,樓市怎能不熱上加熱。
特首林鄭昨表示,政府非常關注樓價飆升,增加供應是治本方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參與工作至為重要,亦希望某些關注團體勿因反對某種開拓土地方法而轉移視線,說一些與土地供應無關的問題,如人口政策、入境政策。林鄭點出了問題所在,土地大辯論無法聚焦如何開拓土地,反而離題萬里,各說各話,以至有破壞、無建設,正正是市民對增供應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例如要求停止輸入外地人才,減少拓地;把房屋供不應求的責任推給新移民,挑動矛盾;堅持港府先回收粉嶺高爾夫球場來建屋,煽動「仇富」;糾纏需拓地面積的多寡,舍本求末;將公私營合作扣上「官商勾結」帽子,充斥陰謀論;更荒唐的是朱凱迪提出將軍事用地列為供應選項,根本是「司馬昭之心」。
過往對土地供應有強烈意見的個人和團體,在土地大辯論中繼續各執一詞,堅持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做,更將討論議題轉移,令到辯論擴大化和失去焦點,爭論只會沒完沒了,制造社會撕裂,遑論達成共識,無疑是背離了土地大辯論的本意。土地供應事關市民安居樂業及香港未來的發展大計,社會各界誠應回到初心,目標一致,以求可在較短時間內釋出用地,莫被別有用心之人,左右了關系全港市民福祉的政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