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世界盃火熱進行中,C朗一人「救國」和美斯射失點球,場上賽事精彩連連,場邊也是硝煙瀰漫,圍繞足球的一場眼球經濟大戰早已揭幕。
接下來通過數據與事實告訴大家,世界盃,中國也是主角。
10萬中國球迷入俄
搭乘中歐專列前往莫斯科的,除了10萬隻湖北小龍蝦,還有預估將超過10萬的中國人奔赴俄羅斯。
根據國際足聯官網統計,中國合計買了40251張票,但中國企業佔據贊助商近1/3的份額,大量的官方款待贈票給到贊助商。一般慣例,每個贊助商大約能拿到2萬張贈票,加上官方售票一定超過14萬張。
與過去相比,上一屆巴西世界盃,中國人簽證入境約5000名,2010年南非世界盃,只有幾百人到場,所以本次到場人數是上一屆的幾何倍數。
24萬元套票頂配觀戰
作為國際足聯官方授權的大中華區官方票務款待機構——盛開體育迎來了公司所經歷的第三屆世界盃。
2018年世界盃,只有5個小時的時差、中俄更近的距離,對盛開體育的票務銷售都是利好。
以大中華區(含港澳台地區)為例,盛開體育授權獲得了2018俄羅斯世界盃的官方獨家票務代理權,所有用戶皆可在盛開體育官網直接購買並自由選擇單獨款待類球票或全程旅遊參團套餐,此類款待票包含7項至10項觀賽體驗服務。票價是人民幣7000元起步,套餐售價則為14500元起步。觀賽套餐除包含世界盃官方款待門票之外,盛開體育還安排了入住球隊下榻酒店,直達球場的賽事直通車以及球星互動等活動,該產品一價全包為每人45000元。
其中,貴賓款待計劃則是10天8晚的行程,定價人民幣每人146000元和245000元兩檔,可以觀看世界盃決賽、半決賽共計3場比賽。除看球之外,前往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進行雙城精華遊覽也涵蓋其中。
本屆贊助商 中美比肩
較4年前的巴西世界盃相比,來到2018年的俄羅斯世界盃,中國體育營銷市場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統計數字顯示,2018年世界盃期間各國企業投入的廣告費用總計達24億美元,其中中企的廣告投入佔近35%。
數據顯示,本屆世界盃中國企業由此前兩屆只有1家官方贊助商增加到此次的7家贊助商,同時廣告支出最多達到8.35億美元,是投入4億美元美國的兩倍,更遠高於東道主俄羅斯的6400萬美元。
世界盃向來是重磅吸金的體育賽事。據了解,國際足聯贊助商招商計劃分為三級,級別從高到低依次是國際足聯合作夥伴、世界盃官方贊助商以及區域支持商。中企7家贊助中,萬達成為第一級的合作夥伴,蒙牛、海信、vivo為官方贊助商,雅迪、帝牌和指點藝境為區域支持商。其中,萬達是與阿迪達斯等平起平坐的頂級贊助商,而vivo、蒙牛和海信則是和百威、麥當勞並列第二梯隊。
至於金額方面,有消息透露,國際足聯的頂級贊助商每年的費用在1.8億美元左右,據悉,萬達在2016年斥資1.5億美元拿下世界盃一級贊助商,合同簽至2030年,覆蓋期間的全部4屆世界盃賽事。而二級贊助商的贊助價碼也預計在5000萬美元級別。
布局全球有心有力
在過去幾屆世界盃裏,贊助商一直被可口可樂、麥當勞等美國大牌企業所霸佔,雖然近年來不斷湧現出現代汽車、索尼和東芝等亞洲面孔,但中企一直缺席。
作為全球最聚人氣的體育賽事,世界盃背後醞釀着巨大的商業價值,吸引着全球企業們爭相角逐冠名。但是,由於國際足聯設立了嚴格的標準,過去幾十年裏,國際足聯一直拒絕增加贊助商席位,來自中國的企業很難有機會佔據贊助商位置。不過,隨着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多名國際足聯高官被捕等原因,一些歐美大牌企業贊助商開始「遠離」國際足聯,不再與其續約,這便給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亞洲企業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機會。
具體細看,海信和vivo能夠躋身世界盃贊助商陣營,得益於索尼退出,國際足聯將原本被這個日本品牌佔據的世界盃電視和手機品類贊助權益一分為二銷售。蒙牛的順利擠入則歸功於,與可口可樂共同股權合作夥伴中糧集團的從中斡旋,可口可樂同意讓出乳業品類的贊助權益,國際足聯第一次單獨開闢乳業品類贊助商席位,蒙牛得以殺入決賽圈。
關於中國企業扎堆出現在2018年世界盃賽場背後的原因,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際環境下,中國越來越國際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參加國際競爭,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慾望越來越強烈,同時布局全球的能力越來越強。此外,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平台和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通過世界盃營銷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首秀英利 陷入虧損
很可惜,亮相世界盃的首家中國企業英利卻未能扭轉虧損局面。
2010年南非世界盃上,英利能源成為世界盃贊助商中的第一個中國企業。英利的贊助商身份延續到了2014年巴西世界盃。然而,全球光伏產業在2011年起開始遭遇「寒冬」。英利發布的2017年財報顯示,2017年英利淨虧損5.1億美元,高於2016年的2.671億美元虧損值,其中2017年第四季度,淨虧損值為7560萬美元,與第三季度3.549億美元相比有所改善。
尼瑪領跑美斯C朗
在分析中國品牌出征之後,回看大中華區的爭奪戰同樣激烈。在中國品牌爭奪球隊和球員資源的過程中,明星效應凸顯。
大腕明星方面,尼瑪領先優勢較大。他分別簽下TCL電視、廣汽旗下本田雅閣、哈爾濱啤酒和OPPO手機等大單,還加入了騰訊「企鵝戰隊」;美斯代言蒙牛,也成為騰訊「企鵝戰隊」一員;C朗則簽約成為長城汽車旗下SUV品牌WEY的代言人。不光這三大巨星,烏拉圭前鋒蘇亞雷斯在中國也有收獲,他代言了國美手機。
儘管個人簽約的中國品牌數量不及尼瑪,但美斯和C朗帶動了球隊贊助權在中國的大賣。
央視版權首次「不分銷」
過去幾屆世界盃、奧運會,央視往往會在最後時刻,將點播權,就是錄像、集錦的權益分銷給門戶、視頻網站等。但本屆世界盃,央視在拿到版權後,非常堅決地對外宣布絕不分銷。
早早宣誓主權,讓央視在廣告招商方面收獲頗豐。而在世界盃開賽前1個月,央視又接連敲定中國移動旗下咪咕和阿里巴巴旗下優酷作為新媒體內容合作夥伴。所謂「合作」,不是「分銷」,是指央視將其世界盃廣告和其他內容節目都打包到合同當中,售讓給咪咕和優酷。
咪咕和優酷的加入,讓央視的世界盃直播、自製節目和廣告,有了更多播出平台。購買了央視世界盃電視廣告資源的廣告主,不用擔心央視的收視人群被分流到其他平台(至少不會被咪咕和優酷分流)、廣告曝光權益受損。相反,咪咕和優酷成為央視世界盃轉播合作夥伴後,廣告主在央視投放的廣告還增加了曝光渠道。
因此,央視本屆世界盃的收入,成行業關注焦點。據《中國經濟週刊》等媒體報道,2014年巴西世界盃,央視廣告招商收入超過15億元。如果咪咕和優酷從央視獲得世界盃版權的價格分別是10億和16億的話,那麼這屆世界盃,央視整個收入(包括廣告招商和版權合作)在上屆15億的基礎上,再乘以3到4,甚至達到更高,都是有可能的。
中國製造隨處可見
再來說說隨處可見的「中國製造」。據了解,本屆世界盃的吉祥物、馬克杯、球衣等都由中國製造。
今年4月,專供世界盃的300萬對啦啦棒、30多萬支球迷扇、20多萬支手搖旗、20多萬頂帽子已經從溫州發貨出征俄羅斯。5月24日,最後2000件吉祥物在廣東東莞的工廠下線,2018俄羅斯世界盃全球範圍的吉祥物生產全部完成。
造型可愛、身手敏捷的西伯利亞平原狼「扎比瓦卡」是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官方吉祥物,也是目前杭州孚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截至目前,扎比瓦卡狼作為孚德的主打產品已生產100多個批次,共百萬隻,佔企業總銷售量的70%。
這已經不是杭州孚德的第一屆世界盃了。4年前,他們就是世界盃的吉祥物設計生產商,今年也一樣。對於他們來說,越多中國品牌採購世界盃營銷資源——無論是國際足聯體系內世界盃各級贊助權,還是參賽球隊或者球員,越對其生意有利。
此外,賽事場館的冷氣機被美的、格力承包。
足彩App悄然復活
還記得2014年巴西世界盃全民買彩票的狂熱情景嗎?根據彩通諮詢當時公開的數據顯示,世界盃期間總競彩銷量達人民幣129億元,互聯網大約貢獻七成。
如今,隨着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的開啟,昔日彩票熱情重燃。在蘋果AppStore免費榜單上看到,彩票App排名出現非常大的變動,此前榜上無名的相關App,如今,排名前十的App中就出現了4家,另外在熱門搜索中,互聯網彩票App也均有上榜。如此看來,在世界盃的背景下,互聯網彩票依舊火熱異常。
網絡巨頭按兵不動
不過這些App似乎並不合規。事實上,早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結束後,互聯網彩票業務就遭受了政策上的重大打擊。隨後,財政部、民政部和國家體育總局三方明確要求互聯網彩票停售整改。至今還沒解禁。
受禁售約束,互聯網巨頭們並沒有進一步行動。據鈦媒體報道,阿里淘寶、天貓、支付寶和騰訊微信均未看見相關的現金購彩競猜入口,天貓、微信也僅僅上線了看球競猜贏紅包的活動。
中國媒體 五味雜陳
儘管依舊是一屆沒有中國隊的世界盃,但中國媒體及自媒體圍觀熱情仍然高漲,卻又難免感歎。
據報道,參加本次世界盃報道的中國記者預計達3000人,創下新紀錄。中國頂級互聯網門戶公司、視頻媒體、新媒體,甚至是自媒體都會派出少則3人到5人,多則20人至50人不等的記者團到俄羅斯採訪。
有記者甚至在網絡上傳前方的住宿照片,因人滿為患,花很高的價錢只能訂到房間僅6平方米的俄羅斯老式旅館。
中國各大新聞網站紛紛開設世界盃專題,賽事預報、直播、分析、評論,圖片、圖表、視頻等各類報道吸引大量網友關注。開幕僅兩天,新浪微博的世界盃話題閱讀量已達5.8億、討論達50.9萬。
對於這出獨缺男主人公的大戲,央視主持人白岩松給出了一句經典台詞:「這屆俄羅斯世界盃,中國除了足球隊沒去,其他都去了。」
《人民日報》則在評論中稱,「在新一屆世界盃賽鳴鑼開場之際談論缺席的中國男足,總是難免讓人尷尬。但學會在尷尬中反思、頂住壓力嘗試做更好的自己,也是中國男足的必修課。」
雖然,國足依舊未能挺進世界盃決賽圈,卻有大量的中國商業元素前赴後繼參與其中。世界盃是難得的狂歡,更是4年一遇的大買賣。狂歡絕不單單是球迷,無論是轉播平台,還是贊助商,抑或是票務代理機構、授權產品生產商,都期待着在世界盃賽場上有所斬獲,或名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