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喬松千歲鶴
蕭芬琪
中國美協會員、美術理論家和書畫鑒賞家、畫家、策展人、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系哲學博士。現任廣東省嶺東美術館總館長、香港藝苑出版社和《嶺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香港美協秘書長兼學術理論委員會主任等。
王一亭(1867-1938)早年學畫得徐小倉指點,后師從任伯年,畫藝大進,繼承任派風格。1912年吳昌碩定居上海之后,與吳氏亦師亦友,自稱「論畫敲詩無虛日」,趨向闊筆寫意,設色濃豔,筆墨酣暢,氣勢雄闊而不失寫實本色。構圖講究,詩書畫印,渾然一體。王一亭對吳昌碩金石書畫的推廣,對海派書畫影響力的擴大,海派書畫家在慈善賑災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等,都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鶴壽圖》創作於1920年,為王一亭晚年精品。畫中繪寫了一株古松挺立於岸邊,主干挺拔勁健,松枝虯曲,松針繁密。樹下一隻白鶴,躬身探喙,意似欲啄食水邊一株奇花;遠處可見危峰聳立,與蒼松斜向左側的枝干遙相呼應。此畫筆法蒼勁,看似隨意勾寫、點染,而神韻自具,墨色濃淡有致,賦色自然清新,且畫中喬松、仙鶴、奇花等物都為傳統文化中的吉祥之物,整體上既富有筆墨意趣,又具有美好的寓意,確為佳品。
王一亭曾說:「余自十二三齡,即喜作圖,懼迕塾師意,輒匿虛室中為之。見物象有生趣者,取紙涂抹,或畫地構形以為樂。自客滬上,借臨名人真跡甚勤。既識山陰任先生,益自淬勵,而於傅色用筆,研討尤深。四十后與安吉吳先生論畫敲詩無虛日。觀摩既博,領略稍宏。」這段自述,充分表達了王一亭對繪畫的熱愛,也交代了對他藝術風格的發展極具影響的兩位重要人物:任伯年和吳昌碩。從此畫而言,其作品兼有任伯年的清新飄逸和吳昌碩的沉雄渾厚,外表粗疏而內蘊渾厚,構思布局新穎別致,奔放處見工整,精微處有氣魄。與傳統的文人畫相比,王一亭的畫作中更明顯地表現出近現代的人文意識,這既與他探研多家繪法而不為某家某法所束縛有關,也與他久居上海眼界開闊不無關系。吳昌碩曾贈詩王一亭曰:「天驚地怪生一亭,筆鑄生鐵墨寒雨。活潑潑地饒精神,古人為賓我為主。」以此畫觀之,可知吳氏言下無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