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葛肇煌和「十四K」的前世今生
2018年 07月 01日 08:08    香港商报
 

     為着探究香港十四K三合會的歷史來龍去脈,筆者由消息人士引領之下,於粉嶺一處私人墳場實地考察當年「十四K」創辦人葛肇煌的墳墓。墳頭墓碑刻記着葛肇煌的「陸軍中將」軍職,立碑人主鬯男為其兒子葛志雄。葛志雄於父親死後曾成為「十四K」的第二代精神領袖,被幫眾稱為「太子」。

    葛肇煌墓碑的兩旁是用金漆題寫的一對墓聯,聯句為「救國矢忠扶漢業 肅奸討逆鎮邊陲」,反映這位具有國民黨軍官背景的幫會「龍頭」,與他所創辦的幫會之原本反共政治立場。

    洪門大會改組為「洪發山」

    軍統特務之職的葛肇煌於1949年解放軍迫近廣州之勢,臨危於廣州國民大學校址召開特別洪門大會,邀請海外一些洪門組織成員及內地各路人馬到來觀禮輔台助興。葛肇煌在大會進行收編廣東的其他洪門組織、珠江三角洲和西江一帶的「大天二」以及潰散的國民黨軍人等,並於大會上宣布將他的「洪門忠義會」改組為「洪發山忠義會」,改為廣東省最大的山頭,企圖利用幫會勢力對抗共產黨。

    葛肇煌於幫會的分組命名,採用孫中山於「民族主義」中提倡的「新八德」,以及蔣介石「新生活運動」倡導的「四維」,作為「洪發山」編列的十八個分組,即為「實、踐、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廉、堅、毅、勇、俊、潔、誠」,亦稱為十八「字堆」。此外更編有湃蘆、匡蘆;西江系的義勝堂、西慶堂;長江分會的「格字號」等分支組織。

    獲李福林關仁甫傳龍頭位

    當時,葛肇煌擴展個人在廣東洪門領導地位的最高峰,是適逢此時的廣東洪門正、副龍頭地位的李福林和關仁甫年邁封刀,將廣東洪門龍頭位席傳授給葛肇煌。具有國民黨廣東地方軍閥及幫會背景的李福林以及曾經參與辛亥革命起義的關仁甫,本來是廣東一地的洪門「五聖山」義明堂的正、副堂主。

    此外,在廣州風起雲湧的解放前夕,由南京退守到廣州的「國民政府」,當時的「行政院長」閻錫山企圖利用葛肇煌的「洪發山忠義會」幫會龍頭地位,任命葛肇煌擔任由「行政院」「敵後委員會」成立的「華南人民反共救國軍粵桂邊區剿匪總指揮部」總指揮,葛肇煌的「洪發山」二號人物寇世銘任副總指揮,組成約有一萬多人作為「反共救國」的軍事阻擊以及於解放後潛伏在華南地方的「敵後抵抗」行動。

    敗走香港復辦幫會活動

    當廣州解放後,葛肇煌的指揮部移駐萬山群島,並在珠江三角洲一帶設立「前敵指揮所」,主要任務是破壞生產、交通和進行暗殺活動。再於萬山群島解放之後,葛肇煌與餘部潰散四溢逃亡,葛肇煌在1949年10月與同一批「洪發山」分子敗退香港。「洪發山」其後在香港復辦幫會活動,於本地各派幫會之縫隙下掙扎求存,並以「十四K」名堂急劇發展和擴大勢力。

    匿居新界凌雲寺寂然病逝

    葛肇煌來港後的活動並非一帆風順,來港不久因為從事政治和幫會活動而被香港警務處政治部傳訊,更被逮解出境。葛肇煌其後再由台灣回港之後,在異地開花的「十四K」三合會已在香港落地生根,但幫派的中央權力組織與在大陸時期已是今非昔比,「十四K」的各個「字堆」各奔前途。葛肇煌其後匿居於新界元朗的凌雲寺,於1953年在寺院內寂然病逝。其後「十四K」的幫眾於老龍頭去世之後,為他做了一場當時香港最為盛大轟動的喪禮。

    今時今日的「十四K」三合會各個「字堆」依然是各自為政,幫中有的人出於不同動機意欲組成中央組織,但因權力、利益的分散終未能成事。而弱肉強食、汰弱留強的江湖規律,使「十四K」裏有很多「字堆」派系彼消此長及有淘汰消亡,亦曾有一些新的派系形成,如「德字堆」、「梅字堆」的活動,並且更冒起一個頗為活躍的「十四大圈」派系。

   作者簡介

    林建強,刑事司法理學士,湖北警官學院客座教授。退役香港警察偵緝警署警長,從事刑事偵緝工作卅多年,曾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警察榮譽獎章勳獎。學術方面以警察史、犯罪學、幫會等研究方向。亦為歷史文物收藏家,曾獲「全國十大警史文物收藏名家」名銜。編著出版《中國禁毒文物》圖冊。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朱剑明